一、用户习惯
超过十亿美金估值的还没上市的创业公司叫做独角兽,优步滴滴小米虽然至今未盈利,但是资本眼里它的价值已经到了按人民币算的话3000~4000亿;格力电器是A股的上市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大概有1000多亿的人民币,利润大概是150多亿,目前的市值大概也是3000亿人民币;
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估值与传统行业的往往不太一样,原因就是两者商业模式的区别,用户对于互联网产品的使用频次(交互)远高于传统行业的产品,极强的依赖性已经形成了用户的习惯。
1、开发用户终身价值
比如一个人一天打开微信语音20次,这就代表着跟微信每天要做几十次的交互,这种频繁的交互所带来的使用习惯,它的商业价值是非常大的。
传统行业的商业行为基本上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缺陷就是消费者拿走了商品,和商家的交互就完结了,而且很难再有后续的交互,即便有后续的交互也都是比较弱的,比如售后服务、客服之类的。
微信在做商业化尝试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出这个产品的商业化潜力是非常大的,而这些生意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强大的使用习惯支撑了微信后续在商业上的延展能力。
2、提高产品利润
用户一旦对一个产品形成使用习惯之后,那么他对产品的依赖性会大大增加,这种依赖性会使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降低。
免费去使用,然后培养使用习惯之后,它能够让你付费的时候对价格不太敏感,因为当这个工具已经进入你的工作生活,再看到提供的增值服务的时候往往觉得价格是ok的。
但是假如产品一开始就是付费的,用户很可能抗拒,而且会考虑这个东西值不值这个价钱,脑子里肯定有这种意识。使用一段时间形成了依赖之后,就会对价格好接受得多。
3、加快产品增长速度
天天使用这个产品就跟天天打卡一样会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一定会推荐给身边的人,这种口碑传播是自然而然的。
有些社交类的产品,比如Facebook老用户带来的新用户就更明显,所有人的社交关系链都转移到Facebook之后,就会发现离不开Facebook,老用户肯定离不开,新用户看到周围的人都在上这个网站,所以他也想去用,这就是用户习惯带来的好处。
4、商业竞争优势
每个垂直领域都有几个好的互联网产品,其他的竞争对手死掉了,最终胜出的产品靠啥胜出的呢?很多时候胜出的产品不一定比别人强,就是它比别人更早的进入这个领域,于是积攒下的用户使用习惯就更强一些。
市场上有一个特别著名的例子,电脑键盘26个字母的布局仅仅就是因为习惯,电脑上键盘的排布形式是19世纪的70年代开始的,这个键盘其实是在打字机上用的。
打字机得用这种布局并不是要提高打字的速度,而是为了减慢打字速度,因为那个年代的键盘质量不是很好,如果打字飞快的话就特别容易卡住,所以为了说不让键盘卡住而做了一些调整,故意把常用的字母隔得特别远。
现在好多创业明星做演讲的时候会普及一些基本的产品观念,其中有一个说法挺流行的,就是如果想创业做一个产品,那一定要确保它是一个止疼药而不是维生素。意思就是产品本质上来说就是用户痛点的解决方案,所以这个产品做出来一定要解决用户非常迫切的痛点。
《上瘾》认为止疼药的价值未必比维生素高,做一个维生素类型的产品确实不是必须的,但是维生素类型的产品有一个好处是要长期去补,如果形成了习惯,用户对产品的依赖程度就非常高。用户习惯形成了之后,展现出来的商业价值可能不比止疼药更小,甚至有可能商业潜力更大。
生活里常用的社交媒体好像没有哪个是止疼药类型的产品。大多数人用微信、Facebook好像大部分是在闲暇时间里打发时间,通常都不是针对特别明确,特别具体的一些痛点。这样看来确实更像维生素类型的产品,但是这两个产品的商业价值却不小。
1、高频打低频
高频、低频就是指一个产品所获得的用户使用频次的高低,实际上就是用户使用习惯,高频最典型的产品就是社交类的产品,如微信、陌陌之类的。低频一般是指工具类例如支付宝,只有在特定的支付场景下才会使用,不会像微信一样没事就打开看看。
2、降维攻击
互联网行业的降维攻击大概是如果我在一个比较高的维度,你在一个比较低的维度,那么只有我打你的份儿,没有你打我的份儿。
除了百度,还有搜狗、360都在做搜索引擎,之前没做搜索的公司,为什么硬生生的跑到这个市场呢?这个其实就是降维攻击,上百度搜东西之前得先打开浏览器,打开浏览器之前得先打开电脑,所以360跟搜狗输入法就在一个比较高的维度去打百度。因为电脑开机之后,首先自动运行的就是输入法和安全软件,这是在系统层面就有的步骤,意味着用户跟输入法、安全软件的交互频次更高。
二、上瘾模型
《上瘾》这本书为用户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四步法:触发、行动、奖励、投入,通过这四步就可以让一个产品成为一个习惯养成类的产品。
1、触发
触发就是人们在做一个行动之前,有哪些信号可以提醒他,让他做出某些行动。
外部触发是最常见的一种触发,主要的做法就是让你看到。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在媒体上打广告,广告提供信息目的也是为了刺激,产生购买行为。仔比如手机上一般都装很多app,如果开了消息推送,那么它就隔三差五地来骚扰你,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你去打开app,加强使用频率,即便关闭推送功能,它也会用一些其他的手段来提醒你。
内部触发一般是指通过挖掘用户的心理特征,去契合人的情绪。《上瘾》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办法叫五问法,就是问用户五个为什么,通过这个办法来挖掘用户使用产品背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机制
当年没有博客、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之前,邮件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所以人们当时最主要的一个活动就是查看自己的邮箱有没有新邮件。这个产品为什么能让人上瘾呢?
第一个,可以问一下为什么会使用电子邮件这种产品?那么他可能回答为了接收和发送信息。
第二个,为什么需要接收和发送信息呢?他可能说就是为了分享,同时为了随时地获取信息。
第三个,为什么要分享、获取信息呢?他可能会说我要了解我的同事、朋友、家人。
第四个,为什么要了解别人的生活?他可能就会回答我是为了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别人需要。
第五个,你为什么特别在意是不是被别人需要?他可能就会说因为害怕被生活圈子所抛弃。
通过一层一层深挖到这儿,基本就能找到答案了。人们会使用电子邮件,从同内心的心理情感来说其实是一种对孤独的恐惧,所以表面来说电子邮件是为了增加人们传递信息的效率,可是更深层次是满足了人类害怕恐惧的心理。
2、行动
对于用户养成一个习惯来说,有了触发条件之后也要继续的做引导,让他真正的做出实际行动,比如去下载、去注册等。“行动”这一点有很多要注意的要素,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要让产品变得非常简单,想办法降低用户使用产品的门槛。有五个思考维度可以降低用户使用的门槛。
第一个是“时间维度”,也就是做这个行为的时候让用户更节省时间,如果能达到 这一点就会促成用户去使用产品,甚至形成使用这个产品的习惯。
第二个是“金钱维度”,降低使用产品的经济投入也很重要。比如今天的电子设备非常便宜,这样就降低了去使用这个产品的门槛,也就变相的提高使用这个产品的能力。
第三个是“体力维度”,比如现在在软件上去看各类文章一般都会底下提供一个分享的按钮,这些按钮其实就是为了降低分享这种行为的门槛,主动的把一些原本操作很繁琐的环节去除掉了。
第四个是“脑力”,因为今天的产品越来越向傻瓜式的方向去设计,比如点外卖的软件,几乎所有的商家都会做一个套餐,套餐跟单点的区别是不用再面临抉择的过程,套餐可以加快点餐的过程。点餐软件出了套餐之后就会减少用户做决策的思考成本,所以这也会促使用户去下载外卖软件,甚至形成一个使用习惯。
第五个是“社会偏差”,意思是使用产品的行为存在社会接受度的问题,要尽可能的把使用某个产品的行为合理化,不要跟大众的价值观产生一些冲突。
3、奖励
《上瘾》讨论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情况下的奖励是有效的,什么情况下是无效的,甚至起负面作用的。本书的作者认为只有那些变化特别多的奖励才会对用户产生一个长期的刺激和吸引。
人喜欢多变的奖励是个生理问题,因为人类的大脑经历了上百万年的进化,有能力看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想让用户对产品产生一种特别强的使用习惯,就应该不停的去想一些新的创意,千万不能让客户一眼看穿每一个动作。
3.1 社交奖励
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先天有社交的生理需要,如果用户只用一个产品就能得到社交圈子的认可,那么用户可能就比较容易养成使用的习惯。
比如在微信上晒孩子、晒出国旅游的照片能看到熟人点赞、评论,这就是一种来自社交圈子的认可,而且社交奖励是一种特别不确定性的奖励,发一条朋友圈的消息,谁会点赞、谁会评论是完全没法知道的。所有这些不确定性的力量推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登录到微信,这就是用户习惯形成的过程。
3.2 猎物奖励
人有一种先天的欲望,喜欢搜集有价值的东西。《上瘾》从进化生理学的角度去思考,人类的祖先是两只脚走路,而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是四只脚的,所以动物肯定是比人走的快的。但是动物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没有任何耐力,而人类打猎的策略就是把时间战线拉长,会一直追猎物。久而久之人类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追逐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内容型的app采用feed流方式就是因为能够源源不断地在手机屏幕上呈现出好多信息,这跟祖先在大草原上追逐猎物的感觉是相似的,现在刷微博本质上就是在打猎。
在做产品的时候,想办法做出寻宝游戏的感觉来,这样用户才会特别高兴的去使用产品,而且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比较重的依赖和习惯。
3.3 自我奖励
自我奖励其实是做事情的内部动机,比如打游戏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有一种狠劲儿,因为打到一个名列前茅的成绩之后,就会特别有成就感,这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奖励。
一个产品如果是按这个思维模式去设计的话,就会想方设法的把用户的感觉勾引起来,就很有可能形成一个使用习惯。游戏中的排行榜、奖章、等级本质都是去刺激用户的成就感,为他们提供一个自我奖励的渠道。
4、投入
投入不是一个具体的策略,它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理念。要想让用户养成使用产品的习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大量地投入到产品上来。这背后是一种心理效应,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的劳动成果。
1. 从内容上考虑投入,网易云音乐虽然版权上落后,但有非常明显的调性上的区别,感觉跟逛知乎、看微博的感觉非常像,永远有很多特别精彩的评论,它最早推出了一个创意就是让用户自己创建自己的歌单,从一个角度来说其实是在平台上做再创作,而且歌单越多,评论、点赞越多,就会越离不开这个软件。
2. 从数据资料的维度考虑投入,在数据资料上投入越多就越离不开一个产品,比如把资料拷进去网盘之后就会必须经常使用这个网盘。
3. 从关注者的维度思考,一个用户在某个平台上有特别多的粉丝,那他也不会离开这个平台。
4. 从信誉投入的维度思考,比如淘宝上每次交易都能积累信用,尤其是卖家的信用是很值钱的,所以不太可能轻易放弃自己在淘宝上积攒下来的信誉,而跑到京东上卖东西。
5. 从技能的投入来思考,比如约炮神器陌陌有一个功能,面对一张女孩照片,往左滑是不喜欢,往右滑是喜欢,这样系统会记住喜欢的姑娘类型,为用户创建一个数据库,使用软件越频繁,那么数据库越完善,这样配对成功的概率也就越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