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读书札记‖《追风筝的人》

读书札记‖《追风筝的人》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9-18 23:25:10 | 移动端:读书札记‖《追风筝的人》

读书札记‖《追风筝的人》

  如果问“你对阿富汗的印象是什么?”,我想绝大多数人会想到那是一片不幸、麻烦不断、灾难深重的土地,那里到处是一片片黄沙飞扬,破壁残垣,到处是流离失所,深受战争所害的难民,那里到处都是极端组织,遍地都是恐怖分子……

  我们想象的阿富汗或许就是这样,答案既是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当我读了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塞尼著的《追风筝的人》,内心一下子被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今天所遭受的苦难所震撼,在塔利班之前的阿富汗,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民风淳朴、生活安逸,人们沐浴在伊斯兰教的光辉里,内心安静而坦然。

  自从苏军入侵阿富汗,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在喀布尔,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为了获得奖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

  为了控制阿富汗,俄国人将阿富汗喀布尔人分成两派:“告密的和没有告密的。

  最麻烦的是没有人知道谁属于那一派。裁缝给你量身时,你几句无心快语可能会让你身处波勒卡其区的黑牢。对卖肉的老板抱怨几句宵禁,你的下场可能是在牢栏之后望着俄制步枪的枪管。甚至在吃晚饭的桌子上,在自家的屋里,人们说话也得深思熟虑—教室里面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教小孩监视父母,该听些什么,该向谁告发。”

  俄国人终于被赶走了,喀布尔依次落入马苏德、拉巴尼和人民圣战者组织手中,不同派系的内战十分激烈,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一天的结束,到处都是炮弹落下,机枪嗒嗒的声音,人们从废墟爬出来的景象也司空见惯,一派人间地狱的景象。

  当1996年,塔利班掌权,开始阿富汗人民全都欢呼雀跃,都以为很快就会和平,奉安拉之名,很快就会兴奋和安宁,再没有火箭炮,再没有杀戮,再没有那么多的葬礼,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塔利班是极端组织,是恐怖组织,塔利班给阿富汗带来的是真正的梦魇,塔利班让阿富汗变成了恐怖的人间地狱。以至于今天世界人民一谈到阿富汗几乎都会想到塔利班。

  你能够想象吗,在一场盛大的体育比赛的间隙,塔利班打着穆斯林宗教的旗号对两个所谓犯了通奸罪所谓亵渎了婚姻神圣的人进行石刑吗?

  两个人半截身体被埋在土里,然后被塔利班分子用石块活活的打死,而且是假借宗教之名,打着正义的旗号,人世间最恐怖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如此!

  你能够想象吗?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男人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义腿,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自己的身体,跳着以前街头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战争带给了这个国家无比的灾难,人们在梦魇里痛苦的呻吟。

  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改变世俗的很多偏见。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追风筝的人》出版后,改变了很多美国人和世界人民对阿富汗的看法,那里不仅仅只有塔利班,不仅仅只有战乱和恐怖,在那片曾经温馨舒适的土地上还有很多人间的真情,在那里同样也有人类的普遍体验: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容和赎罪。

  尽管小说侧重于个人情节,从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这段感情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这两个男孩所放的风筝,象征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脆弱,在往日生活消逝之际,备受考验,但是更多的笔墨作者描绘的却是一个分崩离析却又饱含深情的祖国,作者以极其敏锐的笔触让他的祖国栩栩如生。

  他深入描绘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国、努力融入美国生活之际,仍然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习俗,睿智并发人深思:赎罪并不必然等同幸福,祖国最重要!

  祖国最重要!读完此书,掩卷深思,生活在安宁祥和中的国人,有多少真正的认识到国家和平的重要性,认识到祖国强大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的祖国也仍然不够完美,但是我们为我们的祖国做了什么?很多人总是抱怨国家对不起你,可你对得起国家吗?你为国家付出了什么?你又有能力为祖国做什么?

  国家富强,我们的责任,为你—我们的祖国,千千万万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札记‖《追风筝的人》》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