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现在的媒体对人的影响很大,一个名人,他的名字你经常会看到,尤其是在成为媒体焦点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宣传,但是我们能够得到的只是某些人想要呈现出来的东西,或者媒体们各怀私心想要引导的东西。最终,剩下的只是流量,看不到的永远是故事背后的真相。
所以说,关于王石,你肯定很多遍看过听过,对我来说,以前对他的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田小姐的“红烧肉的故事”,以为总是逃不过一个成功的中年男人最终被面容模糊的网红脸小姐姐吸引的俗套故事(当然俗套的意思是普遍性,但是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普遍道理)。至于当年宝能万科华润大战,也不甚了解,现在搜索一下,每个人各执一词,还有很多幸灾乐祸者全部归结于王石不务正业只知道追女人之类的。
想看这本自传,是因为看了作者周桦的《褚时健传》,非常喜欢,不搞噱头,看似平淡,看完让人感觉涓涓细流亲润心间,就像武功中真正的高手总是无招胜有招一样,不评判不说教,却能够从根本上上把事情将明白,感受各人体会相同却又不同。里面多次提到了王石,突然觉得他是个非常有思想的人,想看同样是周桦写的这本书。
买书的经历有点复杂,因为这本书2006年出版的,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开始想去看卖的多的王石自己给自己写的两本,可是想了想还是不喜欢自己给自己写的自传。自传难免涉及评价,对自己的评价总觉得有些尴尬。所以最终在京东高价拍下了某店主只剩一本库存的这本书,真的是高价,原价35元,不但不打折,价格上浮至58.3元,这应该用经济学中的稀缺来解释吧。几小时后,接到客服电话,告知库房找到了一本8成新的,甚至上面还有别人的读书笔记,问我接受吗,我说不接受,她说再去别的库房找一下。又过了一会,告诉我找到一本9成新的,纸张发黄,但是保证没有字迹,我想只要不影响看就好,所以欣然接受,还有本《任正非传》,两本邮费18元,这真是我买书经历中相对价格较高的一次了。书被客服妹妹包装的整整齐齐邮过来了,打开一看不禁乐了,岂止发黄都已经发霉了,想了想,我真是几十年没看过这种状态的书了。还是以前租书的时候偶尔会遇到被翻烂的留有各种痕迹的小说或杂志,但这种越破的就越是好看,所以流动性才高嘛。
2006年的《王石这个人》和2015年的《褚时健传》都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10多年的时间,排版装订当然是更进步了,看起来会更舒服。作者的风格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开始都会有些平淡,可能一个人少年的成长经历本来也没什么精彩;比如都能看出作者踏实的做了大量工作,整理了几十万字的录音文字,并且在其中倾注了大量的真情实感。不同的是,当年的这本更多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而现在的这本作者更多的是把情感隐藏起来。《褚时健传》中作者说道,生命就像一条长河,褚老的精神与事业紧紧相连,从未停顿,喷涌不息,并且作为读者的我们也知道了最终的结局;而王石确实比较特殊,虽然作为企业家很成功,但是更加难得的是他始终把个人精神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这点与传统的企业家格格不入,最终作者淡化了对于经营的描写,用后半本大量的笔墨描述了王石这个人本身,也是越到后面越精彩。别人看到的,都是媒体中的王石,作者想描述一个作为普通人的王石,脱下企业家的外衣后,仍然是一个有趣的人,这个有趣,并不是因为他在经营企业上的成功。“他的故事就像音乐剧,你可以不在乎情节,但一定要倾听每一段的咏唱”,因为无关前后,每一段都很精彩。而且他的人生仍然持续精彩,谁也无法盖棺定论,所以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篇章。他的故事就像音乐剧,你可以不在乎情节,但一定要倾听每一段的咏唱。他的故事就像音乐剧,你可以不在乎情节,但一定要倾听每一段的咏唱。
王石的家庭出身比较好,没有吃过很多物质上的苦,当然,那个年代家家都差不多,富裕不到哪里去。他的母亲是辽宁义县人,锡伯族,是一个著名的铁血民族。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年轻的时候为了继续上学与家人激烈抗争,王石也常说他性格中的强硬就来自于游牧民族。但在当时,精神上总是空虚的。他天生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喜欢出风头,可是当时的社会要求人高度的同一。初中毕业后,他选择去部队当兵,部队更是一个强调共性、讲求服从的地方,他在苦闷的同时自学了全部高中的课程,5年后强烈要求转业做了工人。真真正正吃了不少苦后,如愿被推荐考上了大学,当时大学的学习风气不浓,但他还是无意间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自学了《政治经济学》,改编了思维方式,对以后到深圳创业打下了基础。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州铁路局工作,对口专业,但他毫无兴趣。但他一直坚持读书,并且找到了同样热爱学习的妻子。几年后,参加招聘考试进入广东省外经委,负责招商引资,本来也可以一步步在体制内熬到退休,也有光明大道,但他内心并不满足,几年后辞职到深圳开始了创业。
创业是艰难的,但这种艰难是快乐的。对于一个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来说,在改革开放后的深圳,必然会获得成功。原始资本的积累是快速的,1983-1988年,王石顺利度过了自己的创业期,成立了“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并且完成了对自己商场上的培训。
万科初期走的也是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快进快出有助于资本的积累,并且在多个领域成为了品牌翘楚,从1993年开始,王石开始走专业化的道路,毅然砍掉了除房地产外的所有下属企业。要知道这里面不乏很赚钱的企业,而且当时的环境正是各大企业疯狂扩张的黄金时期。对此,王石从未犹豫过,自有自己的理论:如果一个行业利润率很高,在市场化条件下,必然会有很多企业进入,形成激烈的竞争,这样最初带来的高额利润会慢慢消散,最终形成亏损。而且企业摊子大了以后,管理能力、人力资源都无法跟上,最终遇到政策或者市场变化时无法应对。“有人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其实不亮的时候哪都不亮,东方也不亮,西方也不亮。从企业来说,能保证把一个行业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多元化做的成功的,一定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很无序,在很粗放的时代才能够脱颖而出。”
反观当前银行业的一些现状,包括BS和JZ事件,都是由于规模扩张引起的。金融本来应该依托于实体经济,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同发达地区的银行追求同样速度的扩张本来就不科学,前些年域外机构遍地开花,给这种扩张提供了机会,并且形成了一段时间的虚假繁荣。当资产规模几何倍数增长时,中小银行的管理水平、人力水平、风控能力跟不上变化,受各种指标的限制,盲目追求盈利水平,追求资本的补充,最终被资本控制掏空或者期限错配形成流动性风险,更不要提近年来控制不住的不良率。在如今这个分工细化的时代,一个企业到底怎样控制在合理的规模水平,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王石从小爱读西方的文学著作,后来身处改革前沿广东和深圳,与香港接触较多,形成了一套西方模式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万科的企业文化强调“民主”:一是用人要疑,按照基督教的观点先假设人是有罪的,用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察制度来控制人的行为;二是对人要尊重,真正做到机会平等,形成一套透明化的选人用人机制。这些与中国传统的家族化管理方式相差很多,家族化强调企业家本人对企业的影响,但是人的影响是不能复制的,所以很难传承下去。王石选择了西方的职业经理人的方式,弱化自己对于企业的影响,包括在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的标准和他本人大相径庭,他要求此人名校出身、性格不温不火、思想单纯、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最终选择了清华毕业的郁亮,熟悉财务背景和资本战略。万科的企业文化一直都很先进,王石追求的不仅是行业的影响力,还有跨行业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一种可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专业化的选择上,王石和褚时健确实有相同的看法,所以后来两人才能成为莫逆之交吧。包括他把自己认定为理想主义者,同在深圳的任正非也是标准的理想主义者,但王石是开放式的,高调曝光于媒体,而任正非是封闭式的,华为一直都很神秘,但是他们的内心都是同样骄傲的。
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对于钱的认识。熟悉的人才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富豪,虽然生活无忧,但是他对自己的定义是“中产阶级”——在专业上是社会骨干,在物质上生活安定、基本满足需要,在精神上不断追求愉悦身心的爱好,比如读书或者体育运动。可能从小看西方原著,讨厌守财奴的形象,所以他避免自己成为暴发户的形象。从小没挨过饿,对金钱比较淡薄,但这种淡薄并没有影响万科这个企业对于财富积累的需求,对于王石个人来说,可能对于自己赚钱能力的认可远大于个人财富的积累。在万科进行股份制改革时,他自动放弃了个人的持股机会,尽管这个持股比例可以达到40%。他认为权利过于集中不利于民主,也希望万科的未来可以走的更远。但是这个决定为未来宝能万科之战埋下了地雷,当企业的股权无法集中于个人时,无法抵挡资本的冲击,无法决定企业的方向。
不管怎样,拥有暴富的机会却主动选择放弃,实在是令人敬佩。而且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有滋有味,这是超越了低层次物质需求的高端精神层面的需求。“王石对于这个社会的价值,不是他创造了一个我们都看得见的上市公司,也不是他开辟了一种丰盛的生活方式,而是他的观念真正触及了我们的隐痛:当用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时,人性变得多么自私,我们的生活变得多么单调。试想生活中都充满了形而下的种种欲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如何不堪一击?”
与他同时期的国有企业的掌门人们,大多遇到了58岁困境,退休前被金钱迷失了双眼。也有很多一夜暴富的人,靠投机积累了大量钱财,但最终钱来得快散的也快,没有好下场。还有一些实干兴家的企业家,虽然拥有财富却并不懂得享受生活,过得都是简单朴素的日子。从这点来说,王石在那个年代背景下更为难得。
他坚持不把家庭生活曝光于人前,因为他认为这是属于“私人”的范畴,当时他还没有离婚,对于婚姻的看法“是一个传统的人,从一而终”。周桦试图引导他谈私人感情的范畴,每次都被他无情拒绝。只透露喜欢的女性“聪明、幽默、传统”,我想周桦应该就是这个范畴。搜索资料时,他的前岳父是广东省委副书记,联想到他说万科从不行贿,在广东拿不到好地,颇有感触。
人们都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当年已经五十多岁的王石思想中的棱角却始终没有磨平,他的心中抱有热情,像自己喜欢的不熟悉的领域一次次发起挑战,登山、航海、做公益、去哈佛读书、研究植物、研究各地历史文化、民族迁徙……但是他又游走于企业家和明星这两个身份之外,在其中时像职业人一样表现,从来不怕媒体曝光,而实际内心却又划分出明显的界限。作者反复追问他体会过幸福吗?他回答说幸福都是别人带给你或者你带给别人的,人是不会自己带给自己幸福的。虽然作者没有明说,但是在后半部,我明显看到了他内心的孤独。只有拥有这种孤独感和永不满足的热情,才能永远保持年轻,永远充满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