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主要作者: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2002年他当选20世纪百名最杰出心理学家之一,在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名誉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特邀访问教授。是美国心理学会(APA)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包揽其三个主要奖项的人,杰出写作奖(1975)、杰出教学奖(1980)和杰出研究奖(1999),许多其他的专业团体也对他的研究和教学作出嘉奖。他独立撰写的《社会动物》(The Social Animal)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自1972年第一版以来至今全球销量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比较多,由于时间的关系,只介绍部分章节。
C1:序论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范围上比心理学窄,不研究个人性格、特质、精神系统障碍等等,只关注人际、群体和社会,方法上与社会学相比,会采用实验的方法。
如何得出结论:对社会心理规律的解释:进化论(公理)+神经科学+生物学,核心方法:假设+求证(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观点(定理):1、我们构建了社会现实;2、社会影响会塑造行为;3、个人的态度和性格会塑造行为。
C2:社会中的自我: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我是谁?
1、自我图式:我是谁,我的样子,我的性别,我的行为方式,我的智力水平,强壮程度,我与其它人的关系;
2、可能的自我:我可能成为什么样子,能在什么方面成功,考试能过吗,会有钱吗;
3、自尊:即我们对自我的全面评价,它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有魅力的,强壮的,聪明的,并且注定是富有的和被人爱的,我们就是有高自尊吗?是的。
自尊的来源:一个人的自尊可能取决于学校中的良好表现和外表的魅力,而另一个的自尊可能取决于对别人的价值和遵守道德标准。
自尊的作用:两面性。1、高自尊确实有很多优点: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但也易发展成自负甚至自恋,而且有更高的反社会性;2、低自尊的人经常遇到各种困难,不自信、易患抑郁、焦虑、孤独、甚至酗酒、吸毒,但在程度较轻时可能表现为谦虚;3、安全型自尊:将自尊建立在自己的美德而不是外在表现,将一直处于健康的状态。
自我概念的形成:
1、人是通过社会比较认识自我。焦点效应: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特别是有不好的表现的时候,比如:头发乱、衣服不合身,结果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透明度错觉:高估自己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的显著性。比如:公众演讲中的紧张。如何减轻错觉影响?知情,知道错觉的存在。
2、通过其他人的评价: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而是我们想象中如何评价;自尊水平会导致对别人评价的高估或低估。
3、通过文化影响: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人会自我感觉更有独立感;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会自我感觉更需要相互依存;通过观察行动中的自我来理解自我概念。
4、两项偏差:习得性无助(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放弃努力,丧失意志);自我服务偏差(高估自己在成功中的作用,高估环境在失败中的影响,失败时怨天尤人,成功时安享荣誉);自我认知偏差的结果:自我感觉的不准确(对自己情绪的感知)、预测自己行为的不准确(不准时完成任务)、预测事件影响的不准确(通常,中奖或失恋比我们想象的影响要小,人有恢复力)。
对个人的启示:1、建立恰如其分的自尊;2、追求安全型自尊;3、既要关注傲慢的危险,又要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力量;4、对自我服务偏差保持警惕;5、成功时不要自我过誉,失败时不要过于自责(自责也是自大的表现),众人评价;6、既不盲目乐观,又不妄自菲薄,多听反馈;7、了解焦点效应和透明度偏差,减少自我形象关注,增加结果关注(不要想应该是什么样子)。
C3:社会信念和判断:感知和判断社会
社会世界的感知:事件记忆不是仅仅被调取,而是往往被重构。
社会世界的判断:
1、直觉判断:人都是非理性的。参考《思考:快与慢》,结论:直觉更节能,理性更靠谱,建议:菜鸟多理性,专家可直觉。
2、心理捷径:启发式判断,通过已形成的印象进行快速高效的判断;代表性启发式判断:归类的快速判断;易得性启发式判断:发生概率的快速判断。比如飞机比汽车危险。
3、反事实思维(心理错觉:放大可能性):铜牌比银牌更快乐。
4、控制错觉(理性错觉:不了解均值回归):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
5、情绪影响判断: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
社会世界的解释:1、基本归因错误:角色归因,类别归因;2、内因和外因:个人因素还是环境因素。
社会期望的影响:人际互动。1、个人发展:罗森塔尔效应:自我实现预言;2、人际关系:友善换来友善,敌意招至敌意:自我实现预言。
对个人的启示:1、注重逻辑和统计,建立数据思维;2、重视对直觉和情绪的感知和确认;3、记住:我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要多接收反馈,也不要陷入自我怀疑。
C4:态度和行为
研究:我们是什么(态度,内在)和我们做什么(行为,外在)之间的关系。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态度影响行为。自我意识的强度、对自我态度的关注度、一般社会规范、当时的环境,小群体压力。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行为塑造态度。角色扮演成真、言语变成信念、登门槛现象(小的行为逐渐变成大的现象)。原因:自我表露理论:个人一致性,不一致会导致别人印象不佳;认知失调理论:不一致会导致紧张;自我知觉理论:行为合理性,通过行为反推自己的态度,进行合理化解释。
对个人的启示:1、小行动,大习惯;2、不要等顿悟或灵感;3、真正优秀之前不妨先装优秀。
C6:社会服从的力量
从众:由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信念。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问题:是什么导致纳粹对犹太人毫无人道的屠杀,执行者完全没有罪恶感,参见《艾希最在耶路撒冷》。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易受暗示性:共情;2、阿施的群体压力实验:小的压力即可导致从众行为,像一种基因深处的生存哲学;3、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揭示引起服从的因素: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FBI人质谈判谈名字》)、权威的接近性与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被试者的群体释放效应。
预测从众的因素:
1、群体的特征。群体规模越大越易导致从众(抬头望天实验);一致性:群体中的独立见解承担很大压力,有人支持时会更不易从众;凝聚力越强,对群体成员的压力越大;地位越高越有影响力。
2、行为的特征。公开的反应:会上不讲,会下乱讲;事前承诺:事先表达了观点,就不易更改,会维护观点。
3、个体的差异。人格:自尊强度;文化背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特立独行还是行为一致,法国还是日本,80年代还是21世纪;社会角色。
对从众的深度解释:规范影响: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以免遭拒绝,并获得接纳;信息影响:个体希望正确行事,信息越不透明,越容易受他人影响。
抵制从众的力量:逆反心理、坚持独特性。
C7:说服的原理
说服:通过沟通使得对方改变态度和行为的过程,说服无处不在,政治、营销、求爱、教育、谈判、传教、庭审等等。
说服的路径:注意》理解》相信》记住》行动。
1、中心路径: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就很可能说服他人;如果论据苍白无力,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这一点并且进行反驳;
2、外围路径:关注那些令人不假思索的外部线索,而不会注意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心不在焉或者没有积极主动思考信息时,熟悉易懂的表述比新异的表述更有说明力,比如植入式广告。
说服的要素:
1、说服者(信息的传达方):1、可信度(专业度和信赖度):专家、信心十足、客观性:无利益相关或者站在自身利益的对立面;2、吸引力和喜好:明星和粉丝、相似性、其它说明的原则:参见《影响力》:互惠性、一致性、稀缺性、社会认同。
2、说服的内容:1、理智与情感,取决于说服对象:好心情效应,处于好心情之中容易积极的思考;唤起恐惧效应,比如香烟的烂肺。
3、观点差异:取决于说服者的权威性。正面说服与正反说服。是否预先披露反面内容并进行批驳,取决于该内容是否已被了解;首因对近因:取决于决定的时间跨度。
4、说服渠道:一般媒体沟通分两步:媒体》意见领袖》大众。媒体的影响力:1、简单信息:现场》影像》录音》文字(信息丰富性越来越少);2、复杂信息:文字占优(阅读者可以调整阅读速度来增加理解),会更加关注论据本身。
5、说服对象:1、年龄:抵制态度改变的顶峰是中年期。与社会权力有关,这种社会角色本身要求坚定的态度;与观念的形成有关,已形成观念就难于改变(启示:年轻人应该慎重选择自己的影响因素);与自尊水平有关,年龄太大,自尊水平和自身态度的强度会下降。2、慎思与说服:激发思考可以使有说服力的信息更具说服力,并且使无说服力的信息更令人怀疑。增加思考:使用反问句;使用多个演说者;重复信息;减少思考:避免打草惊蛇(说服之前不表明观点);分心。
C9:偏见
对一个群体及其成员预先判断,尤其指负面的判断。
偏见的影响:1、易造成歧视,如针对种族,地域,性别;2、歧视的互动:自我实现的预言。
偏见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社会角色、社会制度。
偏见的动机根源:1、替罪羊理论:挫折与攻击;2、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偏见的认知根源:1、类别化:将入归入不同群体,可以提高认知效率;2、独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有助于建立人与行为之间的虚假相关性;3、群体服务偏差:归因错误,将环境归因为价值观。
对个人的启示:1、偏见是一种正常的认知模式,偏见无处不在;2、如偏见的认知是高概率事件,可以提高决策效率。
C11:吸引与亲密
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1、接近性:(近水楼台先得月);2、曝光效应(一回生,两回熟);3、外表吸引力:美貌的确是一笔财富。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