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节创意美术课,体会中国儿童绘画教育的美感。一本关于儿童创意美术的记录,既有实践案例,也有理论分析。从人性中挖掘美,从作品中欣赏灵动的灵魂。遇见孩子,遇见美。
关键词:幼儿美育 创意美术 案例 理论
一、书名的由来
源自一个美国故事《月亮》,小公主要摘月亮,小丑问:月亮是什么样的?小公主说,圆圆的,指甲盖那么大,然后挂在树梢。然后小丑给公主做了一个月亮项链,大家又都担心,如果公主到了晚上发现还有月亮怎么办?发现她拿到的不是真的月亮怎么办?于是小丑又去问公主。公主说:“没关系啊,人的牙齿掉了会长出新的,我们摘了一个还有许多个月亮啊。”所以,孩子对世界的解读更富有诗意和想象。书名由此而来。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似乎又能重新走入一个神奇的瑰丽美妙的世界。
二、经典作品与案例
1. 等待
一对双胞胎,刚来到画室的时候总是不画。一个五岁的小姑娘来到画室,总是画自己熟悉的人物图像。一个孩子总说自己不会画。怎么办?等待和引导。我们来画一个圆圈吧。一个闭合的图案能把平面的空间变成多维的,变成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可能。越来越多的细节,线条表达更大的世界。
2. 引导
人类从自然学会了很多,例如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在专业的美术家眼里,孩子的世界和成人作品间的差距很小。从一个圆圈开始,打开了二维、三维、甚至四维拓扑活动。从故事开始,神奇的故事主角在不同的世界里穿梭,有屎坨坨超人,有装在袋子里的熊,有纸蛋蛋孕育各种惊喜。从线条到色彩,从撕扯到拓印,从白色的点到黑色的点,从一种想法到一个个神奇的作品。
3. 专业
美术和戏剧一样,通过专业的技巧进行丰富的表达。线条与色彩,在某种想法之下获得重构,一切未知又神奇,一切瑰丽又神秘。当然对老师自身的理论、技能、审美品位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其中提到的语言的逻辑体系建构,任由孩子自己命名,自己对话,然后构建服从与支配的差异。
4. 欣赏
不要着急做任何评价,等待,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不然会让孩子进入一个陷阱,例如对自己的完全否定,或者从沉溺于一个看似安全的常规套路里不能自拔,一直不断的自我重复重复。但是可以引导,例如“我从你的画里看到了……”引导对话,然后孩子会告诉你哪个部分他觉得最美,以及可能的故事,画就真的变成了个人作品的表达,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图为四岁半的蒙老师画给妈妈的教师节贺卡,真·灵魂画手。
母:为什么脸上这么多颜色?
宝:黑眼圈,总是不睡觉,张开嘴巴说个不停,不过还涂了口红挺漂亮的。
三、由此引起的几个思考
1. 我们真的能读懂孩子吗?也许每次的相遇和发现,都只是成人视角的理解。儿童真的在话语体系里面吗?
2. 引起创作—传授技法—等待欣赏。看似简单的环节,其中理念的不同也许有不同的导向和理解。当然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儿童美育的目标是什么?甚至它真的需要有目标吗?另外,美育的路径不仅仅是创意绘画,还有歌曲、戏剧,其中引入了很多戏剧评论者的理论观点,那么有没有一种路径是共通的?如果有,应该如何进行探索和尝试?
3. 甚或不缺少美,缺少等待发现观察美的眼睛。也许从纯粹的意念世界发现人与动物的不同,作为灵长类动物之首的创意和突破时间界限的美感,也许可以更美,毕竟“我在舔那个甜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