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导论
亚当·斯密认为:
一国国民一年的全部消费品
=该国国民每年劳动产物
=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买的物品
这个比例的大小(即人均消费量)反映一个国家消费品供给情况的好坏。
影响该比例的因素
(一)、该国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熟练程度、思维判断能力(即劳动生产力,更起决定作用)
(二)、从事有用劳动人口与不从事有用劳动人口的比例(从事生产活动与不从事生产活动人口比例)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更起决定作用
他用原始渔猎时代与文明时代的对比来论证此观点:
在渔猎时代的一个部落中,从事捕猎,采集等生产活动的人数远远多于不生产的人数,但由于物质的匮乏,仍然不得不面对饥寒,任由老弱病残的族人死去。
在文明时代的欧洲,虽然很多人完全不劳动,甚至生活十分奢侈,但由于劳动生产力的发达,最底层的劳动者也比原始时期的人生活过的好得多。
第一篇 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劳动产品按照怎么样的顺序自然而然的分配给社会各个阶层
01
第一章 论分工
亚当·斯密认为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分工的结果
他以扣针制造业的案例论证此观点
如果没有任何分工,一个工人单独做所有的工序,一天一枚扣针也做不成。但如果分工的话,10个工人一天可以做出4.8万枚,平均每人每天4800枚。
农业与制造业性质不同,不如制造业分工精细,不能进行完全彻底的分工。因此,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落后于制造业。
富裕的国家农业和制造业都很发达,但制造业的优势常常大于农业上的优势。
观点:分工使得同等数量工人工作量大幅增加
原因 :1、熟练程度提高
2、减少工作转换中耗费的时间
3、方便和简化劳动的机器得以发明,使得一人可以做多人的工作
(分工后,人们专注于某件事想要省力或偷懒就会寻找简便方法)
例如 大部分机器起初是普通工人在生产实践中发明的
02
第二章 论分工的缘由
亚当·斯密认为:
分工不是人类主动发挥智慧的结果,而是人类本性中某种无意识倾向的必然结果。
此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以货易货。
这种倾向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是不知道交换契约的。
人是社会性的,需要他人帮助,但不能单凭他人的善意获得,如果利用人们的利己心理让他人觉得自己也能获得好处,那么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
没有人完全依赖他人的善意生活,我们不祈求他人的善意,而是努力激发其利己心理。通过契约,交换,买卖,我们彼此获得所需的物品
亚当·斯密观点:
分工是人类互通有无意愿(交易)的结果
举例:(笔者改编)
上古有善制弓箭者,技艺娴熟为人所不及,以箭易肉,所得远甚己之所能,大喜愈望,遂以制弓箭为业,专心致志,赖以为生。
每个人劳动获得的产品都可以在满足自己需求后换取别人的剩余产品,这种确定性鼓励每个人全身心投入到某个工作中,并不断在工作中完善自己。
人类通过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普遍倾向,把发挥不同才能生产出的产品汇聚在一起,使之成为共同资源,如此一来,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购买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产品。
疑问: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来源于交换能力,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普遍倾向导致人类分工的出现。(见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说,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条件。(见上一篇文章)
究竟分工和交易谁先谁后,上述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这似乎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