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10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10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05 13:45:33 | 移动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10篇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10篇 本文简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第一篇李航飞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1975年10月返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习总书记这七年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七年来,习总书记扎根陕西这片黄土地,与淳朴的当地人共同劳作,共同奋斗。七年的艰苦生活,七年的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10篇 本文内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第一篇

李航飞

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15岁时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1975年10月返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讲述了习总书记这七年间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七年来,习总书记扎根陕西这片黄土地,与淳朴的当地人共同劳作,共同奋斗。七年的艰苦生活,七年的孤独苦闷,让青年时代的习近平获得了成长,锻造了一个伟人的品质。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无数成就,想必与他七年的经历密不可分。在这段日子里,习总书记深入群众,踏实肯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习近平经过磨练,摆正了自己的为止,一直把自己当成是黄土地的儿子,从而思考怎样为人民服务。直到现在,习总书记仍强调,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福祉。懂得感恩和回报,懂得为人民做事,成了习总书记的初心。

这样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感在这七年时间沉淀的更加深厚。习总书记是用他艰苦奋斗的历程树立了典范,告诉当代青年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努力为新时代祖国建设,为中国人民做出贡献。

第二篇

王雨晗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是习总书记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第六年。近日,我有幸拜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感触颇深。

其中采访雷氏兄弟的那一部分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雷氏兄弟是习总书记的同学,当年曾经和他一起去延川县公社插队,他们这样评价习总书记:“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记得书中写到过这样一个小插曲:习总书记因为时间紧急离开队伍与别的大队汇合,离开了“红旗”,公社会场就有了“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喧嚣。但是习总书记并不因为家庭原因而摆架子,而是凡事都亲力亲为,丝毫不摆谱,最终跟农民们打成一片,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是陕北的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习总书记这种平易近人的亲民品格让我深深地敬佩。

还有在采访村民王宪平的时候,他说“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这句话让我颇受触动。习总书记在插队期间,为梁家村的村民修建淤地坝,带领村民劳动,即使在当了总书记之后还回去视察过。可见习总书记是一个踏实肯干的务实之人。这不由让我想到了我们天津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我们天大学子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不仅要诚实求是、追求真理,更要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自己的未来,迈向国家的明天,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这本书让我受益颇深,不仅让我对习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和高尚品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让我坚定了自己要向习总书记学习的信念——踏实肯干,为祖国建设出力!

第三篇

张越

近日,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这书中描写的一些场景、一串事情颇有感触。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样的一句话造就了“知青”这样的群体,对于此,理想主义把那段生活表现得很浪漫,一些作品总是在描述知识青年在中国的荒芜大地上,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奇迹,或是收获爱情。

对于我们这一代,甚至是上一代而言,“知青”二字早已陌生不已,我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仅限于历史书和一些文艺作品。然而,在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突然发现,这本书才是最接近那段历史的描述—它用朴实的语言为我们读者描绘了一幅真正的“荒芜大地”图,刻画出一个体内流动着热血、思想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年轻人的形象。

在当时,每个陕北的农民都在为生存作斗争。陕北农民一生的愿景就是吃饱肚子,娶个老婆,生娃,最后准备棺材本,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这让这群来自北京的知青重新认识了中国真实的情况,这其中便有习近平。陕北7年,习近平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就是让我终身受益的东西”。习近平将自己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心中有数,才能为老百姓做实事。

第四篇

黎国彦

我们平时只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作报告、走访、出席会议的样子,却很少有机会了解他背后的故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采访实录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总书记不一样的一面,讲述了那段改变他一生的艰苦而灿烂的岁月。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村民提到,习近平刚刚插队那会儿,非常不适应梁家河的生活。住土窑洞,吃不惯也吃不饱,几个知青挤在一个炕头上,满身黄土是家常便饭,腿上最小的年龄,最苦的地方,最长的时间,他扎根在黄土地里,常被虱子咬的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可是习近平非常下力气,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群众吃什么苦,他也吃什么苦。真心实意想为梁家河做一些事情。村民们都说:“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习近平与百姓同甘共苦一起劳动,把老百姓抗在肩上,放在心里,所以百姓也记住他,把他当作亲人。

这本书不是要每个人都像习近平一样到农村生活几年,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感受到习近平身上的博爱、奋斗、吃苦耐劳、走进群众、切实为百姓谋利益的精神。我们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为百姓着想,不怕吃苦,勤于劳动,尽自己的努力为人民作出贡献。

第五篇

郑兴淮

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前几章,我现在心里已经有了不小的感触。首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认为高干们都在机关大院中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错误想法。习近平同志的知青岁月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的含义。在梁家河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同志不畏艰苦,度过了跳蚤、饮食、劳动、思想四大关,他的思想,觉悟,情感在此得以升华。这也是使我明白,真正善于吃苦的人,总会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习近平没有高干子弟的傲气,而是亲民为民,将自己真正地融入农村天地,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也正是因为他多年将自己当做农民,我们现在才能看到习主席经常考察农村,并且能够自然亲近地与农村人民交流。

此外,习近平同志坚持学习,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也让我十分钦佩。他善于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解读,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他热爱中国历史,爱读古文,这也是他现在的讲话中引经据典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身上的闪光点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第六篇

邓建平

之前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颇有感触。书中写到总书记在当知青是遇到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些经历是我们现当代大多数青年都未曾体会过的,这是从同龄阶段的角度,而从年轻时的总书记身上,我学到的更多,他身上有一种认真的精神,文中写到习近平读书都是几本几本一起读,为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理解一个历史事件,也曾描绘到他读书到深夜,有一种学习的自觉性,不是当代青年不学习,而是往往大家都没有一种方向,一种认真的态度,总书记的青春可以说是一场奋斗,他当村支书的时候,面临到离开上大学,还是继续留下为同胞做贡献,他也曾想这一辈子就做个农民。他从开始的四大关到与村人熟悉,是思想上的斗争到成熟,我也希望在这青春的大学4年里做一个认真,奋斗,思想成熟的人吧!

第七篇

吴凯剑

近几天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很多的感想。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在对于王宪平的采访中提到:习近平到梁家河工作时,依然不忘记学习。带着满满一大箱书即使在那时候的农村“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的风气之下,仍然努力学习。反观我们大学生的生活,我们正是学习的大好年华,无论是环境还是资源都远远超过习近平当知青的时候,但是真正做到习近平那样认真刻苦的又有几人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

而在对赵华安和张春富的采访中,提到了习近平喜欢读书学习,喜欢写东西。这是已经将学习刻入了自己的爱好生活,那么即使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也能够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这既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应该学习的。如何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不如直接将学习培养成自己的爱好习惯,才能给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保证。

第八篇

杨辰伊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时,我对习主席学习与读书的精神十分敬佩。。在回忆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主席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习主席读书,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但我们身边总有一些同学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游戏里,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习主席读书十分注重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主席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只有像习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第九篇

向鹏杰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对习总书记又更加充满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总书记真正的融入了这片父辈的土地,自觉接受生活的磨练,以苦为乐,与劳动人民同进退,树立了一个艰苦奋斗的青年形象。习总书记总是想着为人民群众服务,想在群众前头,干在群众前头,真心实意为群众好,才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我觉得最令我佩服的是习总书记在那艰难岁月中刻苦学习的精神。在下乡的时候,习总书记带了一大箱子书,白天和乡亲们一起劳动,晚上就趁休息时间,点着油灯看书。正是由于这种时刻不放弃学习的精神,才得到了后来被推荐到大学学习的机会,为以后的人生走向奠定了基础。

所以,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时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才能在时代洪流中稳立潮头!

第十篇

秦丛宇

从一名下乡知青到党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他的经历我们无法复制,但是我们却可以学习他身上的一些宝贵品质。

要有坚定的信念。既使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不如意的环境,至少我们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像年轻时候的习总书记一样扎根基层,树立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智慧,才能肩负起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事业。

要有学习的习惯。从下乡时带的满满两箱书籍,白天劳动晚上看书的生活常态,到“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都是习总书记为我们树立的模范榜样。近几年,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

要有实干的精神。习总书记通过办沼气、打水井等村民生活切实相关的实事出发,以实干出实绩,以实绩求发展。正是这样的实干精神,才有了后来的入党,成为大队书记,并被推荐上了大学。也只有实干,才能让各种部署落地生根,长成参天大树。

职位有高低却无贵贱,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份事业,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温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10篇 本文关键词:知青,岁月,心得,习近平,读书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 10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541.html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