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书名直到我看了好几节正文内容我才记住。因为这个名字太像“网文”会起的名字了。读完全书去看了一些关于书的介绍才知道,“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旧约·诗篇》,是作者而不是译者亲自选的中文版名字。确实,这个名字在前几章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读完全书,放下书本,长舒一口气后更能理解此中的深意。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出现在课本里的陶渊明的这句诗讲出了一个事,飞鸟永别了牢笼,回归山林,是愉快轻松的。全诗表达的也是一种清风淡泊的气节。鸟归山林,其实是一个归属的问题。人无论是信一些超自然的宗教还是相信现实的梦想又或是自己有一套处世原则,只要认定一些东西作为指南针,总能在心里找到安慰和平静。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排在第三位,之后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前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比起前两个偏肉体或者感官方面的需要,归属作为精神上的需要好像是后面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这类同样是精神需要的基石。每个人的“归属”各有不同,但是我要说家是你众多归属中的一个,你大概不会反对吧?但是如果你随着年龄增大,你发现过去的家庭变成了负担,过去的森林变成了牢笼,你该往哪飞去?
与家人决裂,在多数人心里是一个难以想象和接受的事情。但在作者这里,变成了一个成长的故事。当然,如果你在了解作者塔拉的家人是什么样的之后,你也许会赞成她的决定,甚至拍手称快。若是你认真读完全书,并且时常停下来思考的话,就像作者最后说的,这可以说是脱变也可以说是背叛。所以你不会愤怒,不会高兴,剩下的是闭上眼深呼吸的平静。文章最精彩的也莫过于此,它真实。我最赞同的就是真实。如果说把每个人的人生比作一个宏大的游戏,那么世界、自然、上帝、神明等等给我们每个人人都设定了无懈可击的闯关剧情。无论闯关成功或失败,都会有不同的合乎逻辑的剧情走向。没人能设计出比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更自然的故事。在精巧的故事也会像“楚门的世界”一样露出马脚而被揭穿。所以不要妄图当世界的导演。当然,不是说要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智慧的小学老师就已经告诉我们,不要记流水账。该记的是生活的内核。内核不在生活的点滴中吗?当然在,但高明的作家从来不单纯记录生活点滴。琐事和超越琐事的真理,此中的辩证关系还需看客自己体会。
于是,宝物本来就在那里。不赞美它,不诋毁它,不妄想主宰它。这就是真实,这就是真实的成长。作者在成长中的彷徨,不是对家庭的彷徨,在成长中的恐惧也不是对家庭本身的恐惧。而是在反抗束缚她的东西的积累勇气和理性过程中体会到的正常的感受。真实说简单点就是不是非黑即白。塔拉不明白,为什么在拒绝父母、哥哥的独裁、暴力的同时也拒绝了他们的爱。为什么口口深深说爱她的父母,却无法给予她应有的信任。她的父亲,为什么好像爱他的垃圾场事业胜过爱他的儿女。如果他真的爱他的儿女,为什么要让他的儿女从事那么危险的工作呢?为什么在儿子被烧伤之后,在儿子被割掉手指之后,在儿子从高空掉下脑浆都摔出来之后,自己仍要在垃圾场工作而让重伤的儿子自己回家找人治疗。尽管有时候父母会流露出所谓的爱,但仅仅是一瞬间,比起更多时候的小戏剧小危机,那一瞬间的爱是真的吗?是真情流露还是像肖恩每次虐待完塔拉之后虚情假意的自我感动的道歉呢?被现实和过去,被真和假反复拉扯,经历了言与行的前后不一致,人格也很难再保持前后一致。作者不掩饰自己处于茫然混乱的状态。其实任谁经历同样的事情都不能泰然处之。
若你很难想想作者的处境,那就想想你自己有没有勇气在大家都说“1”时大声说出你认为“2”才是对的。又或者当你格格不入时,有那么一个亲近的人抓住你的头发把你的头按在墙上,逼着你说“1”才是正确的。你还能坚持己见吗?好了,现在你改口了,说“1”的确是正确的。我想被别人逼着改变主意滋味肯定不好受。你或许会怨恨他。半个小时后,他推开你的房门,你被他之前的武力吓怕了,你以为他还不尽兴,要继续惩罚你这个“异见者“。当你准备求饶时,他先开口了,他告诉你他很爱很爱你,希望你能够原谅他。这一前一后,哪一个是真的他呢?书中肖恩就是这样的人,用乖僻暴力让人就范,又在施暴后请求原谅。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他呢?我不希望你像在做选择题一样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不做选择题这是阅读这本书基本的方式。肖恩不爱他的小妹吗?当然爱,不然他不会在他的小妹被爸爸安排一个危险的工作时跟绝对权威爸爸顶嘴,就不会在暴力之后请求原谅。但是他扯着他小妹的头发从客厅拖到厕所再把她的头按到马桶里时,我看不到一丝的爱。这一前一后,肖恩就是那个肖恩。他爱小妹同时也是爸爸忠实的信徒。当他看到小妹思想上行为上超出爸爸所划定的范围时,他为了捍卫“爸爸的教义”,对别人可能他会选择“铲除”——杀掉,但是对于小妹,他只能选择比起杀人更“温和”的方式——把头按进马桶里,让她衣冠不整的躺在她希望加入的“城里人”圈子面前。一个忠实的卫道者,一个希望妹妹回头是岸的哥哥,这都是肖恩。他要维护爸爸的教义,他希望妹妹能回归“正常”远离“恶魔”,于是他希望用暴力手段,希望妹妹在希望加入的“世俗圈子”面前颜面尽失,摧毁她正在形成的“危险人格”。他希望告诉他的小妹:你是一个注定在垃圾场工作的人,你是逃不出大山的。我们都没有接受过学校正规的教育,但比起城里那些虚伪的人,我们的生活就是真理。
爸爸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个人认为他荒谬但有说服力。他成功的让他的儿女们成为信徒,若他的七个儿女中所有人都不上学我会在“儿女们”之前加个定语,“所有的”,即所有的儿女们。但是教育让七个中的三个走向了他的对立面。本书英文原名叫《Educated:A Memoir》,我姑且翻译为《受教:一份回忆录》。前面说作者的家庭其实是一种束缚自己的东西的化身,她的成长在于积累突破这种束缚的勇气和智慧。就像家庭并不是脸谱化的暴力冷漠的化身,其中若隐若现的还有作者渴望的爱。贯穿全文的爸爸狂热相信着的“摩门教”和被他视为洪水猛兽的学校教育也不是一黑一白的关系。
我曾经在我们学校遇到过一个信基督的韩国人。他来跟我宣传基督教的一些事情。我与他,一个无神论者,一个上帝信徒,一个相信自然规律支配世界,一个认为若不信基督世界末日来临之时谁也跑不了。有意思的是他说他在韩国是个教“科学”的老师。交流到最后,没有谁动摇了谁。这世界能么会有/没有神呢?他给我一本写着证明上帝存在的证据的小册子。我看了很想笑,因为里边写的类似“公元几几年,张三上山砍柴摔下悬崖,一睁眼的看到了耶稣站在面前,然后奇迹般的撑了一星期等来了救援”这种空口无凭的证据。只不过张三换成了汤姆或者查尔斯,巴啦巴啦。奇了怪了,别人就是深信不疑。我们互相无法想象对方的世界,也就无法说服对方。但是我能想象到,若是真的有一天神真的降临世间,我会多么惊讶以至于跪倒在地上感叹奇迹。因为那一刻我会疯狂地忏悔我过去是多么的愚蠢,以及绝望。我想一个人感到绝望,感到迷茫,是因为一直以来执着相信的东西“乓”的一声摔在地上碎掉了。更多的时候,内心中梦幻的玻璃球上出现一条裂缝都够让我们呆滞在生活中。
信仰的瓦解、崩塌、重塑,整个过程没有哪个过程是好受的。有的人成功了如塔拉、理查德和泰勒,有的人失败了如肖恩和其余的兄弟,有的人选择了顺从如妈妈和奥黛丽。就像很难评价信教的人究竟幸不幸福这件事,《圣经》和学术论文孰“高”孰“低”亦很难判断。但至少塔拉和两个位哥哥实现了多面的人生。在塔拉那里,十七岁前没上过学的她,剑桥、哈佛的教育经历她认为并不值得作为她傲慢的资本,反而这些经历让她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般的尴尬。宗教的狂热和学术的理性,我知道塔拉最后蜕变了,但是究竟哪一个占据的分量多,我不知道。
无论你怎么定义成长,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革新”。虽然不讨论宗教著作和思想家的著作孰优孰劣,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宗教和革新是反义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得到了什么?中国近几年来改变是巨大的。从前还能听到“读书无用论”,现在已经很少能见诸报道了。从实用收益的角度,受教育当然能给人带来名利和钱财。受教育确实有这样的功能,当个所谓的“俗人”没什么不好的。但我讨厌所有给自己划成分的人,无论是“俗人”还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傻乐的人”,因为他们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或是傲慢地放大当下的优点,又或是愚蠢的抨击别的成分。教育,应该像书中说的一样,是一种开阔眼界的方式。有的人会选择“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来开阔眼界。这当然可以。所谓的开阔眼界实质就是去体验各种人,去看各种人,去思考各种人。亲身经历能达到这种效果,读书受教育也能。而宗教只让你相信一个人,那个永远高高在上生活在云端的人。
只相信一个人的人很容易走极端。书中的爸爸,唯上帝之命是从。于是任何“上帝指示”之外的东西都是“异端邪说”。而爸爸的“信徒”——四个哥哥姐姐和妈妈也像爸爸相信上帝一样服从爸爸。塔拉第一次上学,看到舍友们穿得像“妓女”——按照爸爸的说法任何女人不应该露出除了手指和面部以外的皮肤,不然就是妓女。看到舍友们喝“有毒的“可乐。在星期日还写作业甚至购物。一切的一切都是”大逆不道“。主教告诉她,她的爸爸是错的,塔拉感觉到头晕目眩,爸爸怎么可能是错的呢?书中塔拉在上学后,经历得最多的就是现实世界和爸爸口中的世界之间的矛盾。这是必然的,除了爸爸有狂躁症描述的世界是他的世界这个原因之外,随着学习的层次渐高,教育就会要求她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是”爸爸的教义“还是教育本身。没有多维度的视角,于是爸爸把对子女的爱和宗教捆绑在一起。若塔拉想质疑爸爸对世界的看法,那就是在质疑爸爸对她的爱。被教条约束是痛苦的,失去父母的爱是锥心的。
塔拉是个聪明的女孩,在经历了反复无常的家庭生活之后依然能超脱出来用冷静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人生。若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有兴趣要读这本书的话,千万别错过塔拉的母亲在她求学前夕说她是唯一一个能走出这个家的人这个表达。因为整本书讲的就是塔拉摆脱这个家的束缚却没有抛弃这个家的经历。当然,这也是一个迁徙的候鸟寻找归宿的故事。
信仰、解离、扭曲、真实、矛盾、脱变等等可以作为本书的关键词,这样的成长故事很值得一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