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当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长该怎么办?

当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长该怎么办?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07-11 15:16:10 | 移动端:当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长该怎么办?
  最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思考了很多。今天这篇文章是朋友在看了那篇《开完家长会,我哭了……》后,跟我分享的她在老师评价孩子“不合群”时的想法,对我很有触动,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我想很多父母大概都和我一样,在孩子小的时候都能以平常心看待ta的成长,一入学心态就崩了。其实父母还是应该做好父母的本分,学校教书,父母育人,相互配合,各有主次。

  我们也需要经常反思自己教育的初心——你认为什么才是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你希望ta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正常的孩子都有向上的动力,在合理的滋养下,都可以成长为有健全心智,顶天立地的人。

  那些被打压、被比较、被忽视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我不忍知道。但被信任、被爱、被全然接受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有更大的几率更幸福、更独立、更自爱。

  前几天我被老师“批评”,说女儿在学校表现不好,学前班,还未到要考试排名的阶段,所谓的“问题”,就是不太合群,喜欢自己玩,对集体活动兴趣不大,有时候不服从管理,等等。

  女儿放学回家时,我经常问她,你今天和谁玩了呀?她有一次对我说:“妈妈,我没有和别人玩,有时候我们需要朋友,有时候自己玩也很快乐,我喜欢自己玩。”

  从此我再也没有干涉过。

  所以老师说孩子不合群,其实我的第一反应是,与其说孩子“有问题”,我更偏向于认为,女儿的“特别”,对于老师一对多的工作来说有压力。因材施教的道理,必然因为资源、大环境和老师自身的问题,无法达到理想化。

  想一想,我自己对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爱她所是,爱她的独一无二,找角度去欣赏优点。永远尊重,永远想办法成全。反正只要不影响到别人,在大是大非上不含糊,任何情况都不会去“打压”。更不会配合学校去“打压”。

  学校也许不允许孩子偏科,不允许孩子做个怪咖,那是考试的需要,管理的需要;但是作为父母,把时间区间放到10年、20年去看,我更希望帮助她能克服环境的影响,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理想很美好,践行起来,远比想象地更难。这一点,是我在自己没有小孩之前,无意看到一个移民帖领悟的。

  那个妈妈写帖子的时候年龄已经不小了,家大业大,在苏州有独门宅院,还曾在80年代各种拆迁中,移植过很多珍稀古树种,后来等国家回过神儿来,她家还常常借给附近大学做科研基地。她的儿子在澳洲完成了高中和后来的高等教育,成为了一名医生。

  她说她儿子在小学的时候,曾遇到一个非常情绪化的老师。有一次在课间操之前,她儿子发现教学楼一块瓷砖碎了,怕瓷砖滑到别人,就一直蹲在那“修整”,结果课间操迟到,又被这个老师抓到在弄地砖,就非要让他承认瓷砖是自己踢碎的。小男孩很倔,不是自己做的死活不认,结果被这位老师叫到办公室大骂了一上午。

  因为小男孩不屈服,不认错,后来竟发展到老师数次让全班其他孩子每个人轮流上讲台发言,主题就是为什么不喜欢她儿子。

  后来孩子经常半夜惊醒大哭,抗拒上学,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那时候他们对于老师无缘由地针锋相对已经穷尽了办法,送礼、谈心、配合老师的一切无理要求、找学校领导……终于有一天,她带了一把匕首,把办公室反锁,然后把这个趾高气扬的老师逼到了角落。

  老师吓疯了,从此却变得特别好沟通,终于能听进去这个妈妈在说什么。她威胁完老师之后,才慢慢知道,这个老师当时在离婚,整个人都失常了,把怨气撒到了这个无辜的孩子身上。她义务陪这个老师聊了几个礼拜,开解她的私人问题,后来孩子变成了班上最受宠的学生,但她最终还是选择给孩子转了学。

  因为这件事,她放弃了自己当时的生意,转做英语培训机构,赶上90年代行业爆发,赚了一大笔钱。而这个事业的初心,也不过是“以一己之力,为社会培训真正的好老师”。

  再后来,到了她儿子上初三的时候,忽然迷上了架子鼓,死活不肯因为中考放弃自己的乐队。作为全市最好的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不断和老师、和学校抗争,终于有一天,通宵没睡,上了一夜的网,然后自己打印了厚厚一沓纸,通知爸爸妈妈说:“我不参加中考了,想留学。学校申请、费用以及上大学的计划,我都已经查好了。”

  这个妈妈说:“我和儿子仔细聊过,虽然未来不明朗,但他既然有了这种强烈的念头,我还是很快卖掉了自己的学校,作为全职陪读母亲,陪他去了澳洲,开启了他的留学生涯。”

  成全孩子,是因为这个家庭特别有钱吗?

  看看自己的四周,再有钱的人,也多得是即便家校合作已经出了问题,也懒得为孩子换更合适的学校而折腾;再穷的人,像马斯克她妈妈,自己一个人带三个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也还是克服万难,完成了跨国、跨洲的孟母九迁。

  这个妈妈在写帖子的时候,也反省说,拿着匕首去学校这件事,确实太出格了。当时她觉得自己就是孩子唯一的指望,如果自己都不相信他、不为他伸张正义,担心孩子以后会不再相信世界美好。

  我自问,遇见了这种事情会如何解决,能明辨是非坚持相信自己的孩子吗?有没有这种底气去为了孩子较劲,是否有耐心和足够的社会阅历去为老师开解心结,是否会愿意不怕麻烦为孩子转学……想一遍就明白,再舍得花钱,“爱孩子所是”,也远非易事。

  每个人,降临在这个世界,黑人白人黄种人,或漂亮或残疾,或聪明或没那么聪明,生而不同,每一个都不同。作为父母,无论你有多鸡血,多有钱,都不能保障孩子在漫长的一生中无风无雨。

  有一个朋友的孩子现在小学三年级,资质平平(或开窍较晚),在班级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倒数前三,但孩子自己又很想去参加同学们都参加的辅导班、拔高班,包括奥数。朋友说:“每次坐在教室后面我都很心塞,再明显不过,他根本听不懂,就是那个陪跑的,但孩子自己不想放弃,我也只能跟着学,尽量回家再辅导。”

  我问她,你打压过孩子的积极性吗?她说:“孩子就不是那种聪明的孩子,在学校的压力已经够大了,回家了我再打再骂,他会崩溃吧!这阶段只能花更多的时间陪着他学,过程很辛苦,但我们家已经对结果佛系了。”

  个中承受,也只有为人父母者能感同身受了。

  回顾自己的人生,很容易就发现,在儿童期父母能给与孩子最最宝贵的东西,是“爱”、“全然接受”、“支持”,唯有这个无可替代的内核,才能让孩子独立、有主见、自信且自爱。

  婴幼儿期被爱,学龄期被信任被尊重、能自我驱动,青春期不被外界不好的榜样带偏,成年期有上进心有主见,在任何重大挫败后能重新爬起来,是一环扣一环。

  当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并不会站到家长的反面。

  我女儿从正式上幼儿园开始,每一个教过她的老师,我都亲手写过卡片、送过手作的礼物、聊过天,并花费心力去配合各种节日、主题活动等等琐碎的事情。

  老师们也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动。

  说实话,我非常在意和老师的关系,费心费力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支持更多的成长环境。但假如老师不公正,或者父母为了支持老师需要违背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就会觉得,不值,南辕北辙。

  这一次,在老师说女儿不合群的时候,我并没有去附和,更没有因此去强求女儿。我对老师说,我一定会和她沟通服从老师安排的重要性,但她有自己的好朋友,她也能从自己玩当中享受到乐趣。老师很快就理解了我作为家长的态度。

  理解,是相互的。

  保护孩子独立、有主见、自爱,为什么很重要?再特别聊聊女孩、女人。

  和朋友们在一起溜娃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有时候只是短短地陪玩一会儿,都能清楚的感觉到,小女孩无论多活泼,在情感模式上对比男孩,都会更纤细、敏感,也更容易和人亲近。

  女孩子天生对他人的情感反馈会更加敏感,对于“表面nice但实际早已没耐心”的陪伴,对于“老师/阿姨/某位家人不太喜欢我”,类似这种消极情感的反馈,负面影响会作用地时间更长,消解起来更慢,心事更重。

  比起男孩,女孩普遍会更加黏人,更加需要不断地确认“你是不是爱我”,更加需要语言的交流,也更加容易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改变自己。

  有一个朋友家的女儿,每次出去玩,一旦发现哪个叔叔或阿姨喜欢她,就会一直要抱、要拉着手把人占住,不允许人家抱自己的孩子。我们常常开玩笑,很担心她长大了谈恋爱的情形。男女有别,从1岁到99岁,都如此具体。

  女性化特质,有可爱迷人的一面,但如果被引导到了不好方向,会造成一生的痛苦。

  最近有个朋友,在一场狗血的离婚撕扯后刚刚恢复单身,正陷入一段不确定的关系里,不知道要不要继续走下去。她明确地知道自己不喜欢,没有爱情的感觉,但因为对方的种种条件,让她觉得后续的生活会很轻松,为了“条件”,心动了。

  我问她,你觉得对方为什么喜欢你?她说:“顺从,没主见,比较容易掌控。”

  再聊得深一点,就发现她的这段关系,和以往失败的每一段关系的开始都差不多,明确看重现实条件,明确自己不爱对方,但又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期待。一言以蔽之,在等着被拯救。

  昨天和一个事业小有成就的女孩见面聊天,她因为男朋友和男朋友的父母要求结婚,而她自己既不想结婚,更不想要小孩,迫于各方压力,申请了三年工作外调。

  在接近高龄产妇的这个年龄点上,她坚定地选事业,不选家庭,确定自己以后都不要小孩,因此给父母和自己都买了境内境外双重保险,每年陪父母出国旅游,存钱的动力是给父母换联排的大房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结婚生小孩只尊重自己内心真正的意愿。

  她说,我最最幸运的是,是我的父母一直很理解我,我爸爸总是说,先成全自己、做好自己,再去管别人。

  恐婚,害怕失去自由,害怕被家庭责任绑架,以事业为重的往往是男人;女人这么想的时候,却很难被理解。

  女孩特别想结婚的年龄,主要就是学校毕业后那两年。但毕婚族,离婚率并不低。

  那时候完全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那个年龄段,很容易为了预期而放弃事业。哪怕没有男朋友,没有结婚,也还是不自觉地会为了将来照顾家庭、生小孩,选择没有挑战的,安稳的、不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工作。然后为了房子、为了内心不值钱的安全感,选择结婚。

  “为了预期而放弃”,为女人一生的无奈,写下伏笔。

  回顾我自己毕业后的这十几年,真正的痛苦,都来自于换新工作的头几个月,为做不好而夜夜难眠,殚精竭虑;而真正的快乐,都来自于突破这种痛苦后,拓展了自己舒适度的边界。其实隔几年换一次工作,或回炉读书,主动给自己找难受,挑战未知,能迂回向上,长期来看,才是最好的状态。

  养孩子当然给我的人生增加了不同维度的快乐,但女人的一生,就算婚姻幸福,家庭美满,也还是要成全自个儿,能和自己过好。真正有这个独立的内核,才能向外延展,才能对整个家庭有积极的作用。如果是为了符合家人的期待而压抑改变自己,比如被迫做家庭主妇,这样的付出和牺牲,换来的东西最多算是慰藉,远远谈不上“幸福”。

  我一直记得朋友说,婚姻数次触礁,其实每次都在拓展上限和下限,上限是战斗情谊更深,下限是真的要分开,受伤的程度也降低了。过程很痛苦,但如果再选一次,还是要选择相爱、能共担风雨的人。

  玻尿酸能给爱情保鲜吗?不断供的优渥生活能给爱情保鲜吗?我想,一段好的夫妻感情,应该能保鲜的秘诀是:身心独立、不断进步的自己;不分主内主外,能共担育儿、家务、赚钱的队友;旗鼓相当,成就感和挫败感都能敞开心扉分享的知己。这样的战斗情谊,在一地鸡毛、风险最高的中年时期,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

  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鸡娃考第一、上名校,不是把自己认为的好、认为的对强加给孩子,而是尽早地让孩子认识到,独立思考最可贵,成全自己的目标最重要。

  对于小孩子来说,做“少数人”需要勇气,但对于大人来说,做“少数人”很多时候是必须。

  成年后,只有真正放下了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放下世俗目光,放下他人的标准,才能从心所愿,吃苦受累亦不悔,才能有终生幸福的可能性。

  而这一切,正是源自于家人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当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长该怎么办?》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98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