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读书笔记

《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读书笔记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07-15 08:11:29 | 移动端:《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读书笔记

《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读书笔记

  为什么家长说的话孩子老是不接受?因为没有掌握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语言特点是只喜欢听表扬厌恶接受批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他想要表扬就给他表扬!

  表扬是有技巧的。孩子摔了一跤,自己爬起来不哭也不闹。面对这种情况,A家长的表达是这样的:崽崽你好棒,真勇敢!B家长的表达是这样:我看到你自己爬起来了,你不哭的样子很勇敢,自己爬起来的行为很棒。

  两种回答区别是什么呢?是否对你想表达的事项有清晰的描述。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不能清楚地把握家长表扬具体指的是什么。我哪里好棒?我哪里勇敢?他对事件的理解是模糊的,模糊的概念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可能有人要问了,如果孩子偷玩电子游戏这种行为也用表扬这种方式吗?对错误的事情我们当然不能表扬,我们要做的事是拒绝批评。人都有欲望,大人和孩子处理欲望最大的区别是我们稍微放纵自己的欲望受到的惩罚成本极低。你仔细想想你是不是能克制住自己刷手机、熬夜打游戏等等行为?大人都做不到,孩子就更做不到了,不要用诱惑去锻炼孩子的意志力,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

  《自控力》中有一个实验是这样的,选取十个小孩,在他们面前放一颗糖果,告诉他们如果选择现在吃掉的话只能得到一颗糖;如果选择一个小时以后吃掉的话,可以得到10颗糖果。实验进行了两场。第一场实验糖果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保证孩子们在玩耍时不经意就能看见。第二场实验糖果放在不显眼的位置。结果是什么?第一场实验孩子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选择了不吃糖,而原因竟然是不怎么喜欢吃糖。第二场实验有六个孩子选择了不吃,其中三个孩子根本就忘了有糖这件事。实验的结论是孩子很难去抵挡随时可见的诱惑,摆脱诱惑有效的方式是远离诱惑。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也一样?游戏放在手机里不自觉就打开了,抖音不自觉就刷起来了,朋友聚餐不自觉就大吃大喝起来了。我们在责怪孩子偷偷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面对欲望是如何不堪一击的呢?说了这么多就是想阐明一个观点,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是情有可原的。处理的方式一定不能是打和骂,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更像是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打骂会让孩子恐惧,恐惧的不是自己做错了,而是害怕疼痛。

  在《制怒心理学》里有一种愤怒类型叫怯懦型愤怒者,他们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事物感到不满不敢直接表达,他们往往通过说反话或者不配合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会习惯扮演弱者博取别人的同情或者在自己强势的环境中欺辱别人。爸妈打骂孩子教会孩子的是面对强权时屈服,自己强权时报复

  我的好朋友告诉过我一个故事。他养过一条狗,因为狗莫名其妙狂吠不止,他心情烦躁,狠狠地收拾了狗一顿。至此以后那条狗看到他总是表现地很乖巧,可是当他和邻居聊天的时候却听到邻居评价他的狗在有人路过他家门口的时候会狂吠不止。为了验证这件事,他假装出门,实际躲藏在楼梯口。当有人经过的时候果然他的狗狂吠不止,他立刻冲了出去,狗眼神中充满了恐惧(这是他自己加上的,我是不会相信他能看懂狗的眼神),冲进屋子自己躲了起来。

  如果打骂不能解决孩子偷玩的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孩子偷玩的问题呢?前面在说到欲望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点点的认同?如果你认同诱惑是很难抵挡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这件事情对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试图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行为叫做同理心,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为什么要去理解孩子?因为只有理解他,你在讲述的过程中才会专注于事件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去听你讲的内容,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同理心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去思考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A家长是这样表达的:我理解你想要玩游戏的行为,但是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你想想看……结尾是这样的,反正道理都告诉你了,你应该思考怎样是对的怎样是错的。B家长是这样表达的:我看到你玩了一款游戏,能和我说一说游戏的内容吗?以前我也玩一款游戏……后来我玩游戏的时间减少了。此时孩子一定会好奇为什么你会减少游戏时间?游戏那么好玩,这时B家长抛出了论点:学习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很多内容。孩子会站在反方角度:学习很枯燥啊,很辛苦啊,我不喜欢。这时正方可以欲扬先抑:告诉他你恨不得把书都撕掉,但后来发现学习真的会打开不一样的世界……最后总结一种劳逸结合的方式。打游戏是可以的,但是得先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比如每周玩一次,强调大人也在用这种方式,问他要不要试试看?

  两种方式你觉得哪一种谈话更有效?理论上第二种更有效果,可是答案是两种都没有效果!孩子会重复重复再重复犯同一个错,不会因为你一番肺腑之言就醍醐灌顶从此热爱学习!

  同理心的效果是作用在你身上的,让你心情平静。电脑、平板、手机等该设置权限设置权限该禁用的禁用。当孩子尝试着偷玩不成功后会不好意思找你麻烦,毕竟你“以德报怨”。他只能自己默默消化问题,渐渐地这个问题就淡化了。这个公式化的解题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理解孩子的想法。

  第二、提出自己认可的解决方案或者不表态让他自己提出方案。

  第三、分析方案存在的问题,委婉表达自己不能亲自处理,需要他去解决。

  第四、让孩子处在两难的境地再给个甜枣吃。

  如果一个孩子的行为完全不能被理解或者说家长真的气的要死怎么办?比如孩子因为找不到心爱的东西莫名其妙指责家人。你在被骂的时候还能平静地思考吗?对,他骂的很有道理,因为他很生气。这种忍耐力我是佩服的,我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因为家长也是人!每天我们要面对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家长也会累。面对这种无端地指责有的家长暴跳如雷,有的家长偷偷抹眼泪。两种方式我觉得都不好。

  有句话叫做:你可以表达你的愤怒但是不要愤怒地表达。A家长是这样表达的:你找不到东西找我什么麻烦?我供养你吃穿,你还要我怎么样?你信不信我把你的东西全部扔掉!B家长是这样表达的:东西不是我的,你没有交给我保管。东西不见了你来问我,我也不知道在哪里,你的态度并不是找东西的态度,你对我的指责让我很生气!我非常愤怒!请停止你的指责,否则我会用愤怒的方式惩罚你。相比之下B家长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作为苦命的家长,在心态平静后你还是要去安抚他的心情,给他提出一些建议。家长真心不好当啊!

  有些孩子面对失败更喜欢用哭的方式,我们总说这些孩子缺乏受挫的能力,到底受挫能力是种什么样的能力?为什么有些孩子表现的很坚强有些孩子却很软弱?

  人有一种感觉叫做负罪感,出轨的一方,执行死刑的警察等等容易产生负罪感。不只是特定的职业,几乎所有人都可能产生负罪感,大人面对负罪感都难以处理,孩子更不会处理。什么样的情况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呢?举几个例子:

  孩子因为贪玩成绩下滑。A家长是这样说的:我们每天辛苦的工作赚来的钱都花在的你身上,你不仅没有感激还不努力学习,你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B家长是这么说的:我们来算一下你每天的时间花到哪里去了,你玩好了吗?你现在成绩是你希望的结果吗?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成绩是你自己取得了,我感到可惜。因为你学没有学好,玩也没有玩好,完全是浪费了你自己的时间。两者的区别在什么?到底对不起的是谁。

  我们不需要孩子对我们产生负罪感,我们需要的是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负罪感会让人变得软弱,害怕承受压力,畏首畏尾。只有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不认可才会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A家长累了一天,此刻他只想休息。可是他的孩子说今天约好了去游乐场,A家长强打起精神陪孩子去了游乐场。在游乐场里A先生变得易怒烦躁,孩子呆在身边战战兢兢。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应该麻烦父母,自己做错了。问题是孩子真的做错了吗?去游乐场是提前计划好的,孩子有什么错?家长的处理方式会让他分不清楚自己怎么样做是对,怎么样做是错,他会产生负罪感。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家长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家长也是人,也会有不想动的时候,也会有负面的情绪。家长直接告诉孩子今天能否不去,选择其他的娱乐项目,因为太累了。孩子会明白自己的快乐不能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与沟通。

  孩子意外受伤。面对家长自责的目光,孩子会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做错了。但很多时候意外的发生并不是孩子故意为之,仅仅就是意外。面对意外我们能做的是想办法去避免而不是自责。

  因为不想让他们分不清楚什么事做对了什么事做错了。明明正确的事会因为负罪感而备受煎熬,这种感觉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不让孩子产生负罪感是。

  最后我想问一个问题,父母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父母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喜欢他自己,帮助他们成为仁义坚强的人。孩子不是来要债的,他们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我们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一点点修正自己的形象,最终我们将赋予自己和孩子更多的尊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读书笔记》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9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