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合是大学的核心理念,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科教融合要把科研平台变为人才培养的平台,把科研活动变成培养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博士生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高度。硕士生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当代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活力。
大学要深化科教融合,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迈向新的高度。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清华大学要着力推动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坚持教学也是学术,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
科研和教学相融合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深化科教融合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前提。
教学也是学术。学术不仅限于科研,一切与促进教学有关的研究都可以被认为是学术活动。教师要把科研和教学都作为自己的核心工作,把育人落实在科研、教学的全过程。2019年4月19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旨在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设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80项,有力促进了研究型、实践性、混合式等教学模式创新。
二、坚持科研也是教学,把科研活动打造为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丰沃土壤
科研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学习、创造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学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科研实践也是教学的一部分。科研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学术志趣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科研包括查阅科学文献、确立科研选题、开展科学实验、发表研究成果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具有不同的育人功能。
要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学术诚信,实现为学和为人的统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努力成为所倡导价值的体现者、所培养能力的展示者、所传授知识的拥有者。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土木系博士生郭宇韬跟随导师聂建国院士参与武汉天河机场马家湖跨线桥、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等研究工作。无论是选题方向、论文修改,还是技术方案的选择,聂建国院士都给予他细心的指导。导师严谨、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了郭宇韬,并坚定了他未来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的人生追求。
三、坚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研究生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研究性,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2018年,清华大学制定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方案,明确要求“加快课程知识体系更新,吸纳最新学术成果”,建设了一批以拓展学生前沿视野、提升课程挑战度的研究生优质课程。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建成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研究生精品课80多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郑泉水院士创建了现代张量函数表示理论,在高阶张量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郑泉水院士在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张量分析》教学过程中,每一章都结合真正的研究案例,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清华大学将秉承科教融合的核心理念,强化理念对办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努力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刚才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聆听了孙春兰副总理的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在红旗下成长、与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高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师生英勇奋战在第一线,共投入医护人员3.4万,病床1万余张、管理方舱病床6000余张,是全国投入最多医疗资源的高校;同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以硬核科研成果助力抗疫,“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彰显了学校“为国排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下一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批示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卓越医学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党旗领航”,坚持“四个服务”,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加强思想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湖北是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身处疫情中心的华中科技大学,约有500余名医学研究生战斗在抗疫各条战线,或白衣披甲,或科研攻关,或下沉社区,书写了“担当、钻研、奉献”等系列战疫故事,用实际行动阐释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医学精神。学校将充分利用好抗疫这一最鲜活、最生动、最宝贵的素材,继续打造好红色领航员、研究生青马班、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品德模范评选等思政品牌,坚持追求德医双馨,持续开展健康中国行、医疗扶贫、送药下乡,培育研究生家国情怀、奋斗精神,塑造医学研究生卓越灵魂。
二、坚持内涵发展,让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
学校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疫情期间,药学院博士生吴灿荣作为核心成员,发现人类的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点;电信学院博士生史天意、硕士生杨杰华作为团队骨干联合华为云团队开发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大幅提升CT阅片效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校研究生敢于突破、勇于登攀的创新精神。我们将继续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升工程,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命科学的学科优势及附属医院的综合优势,深化科教融合、医教协同,厚基础、宽人文、强临床,推进卓越研究生分类培养。我们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医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学位实践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系统科研训练和临床训练,努力让医学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
三、坚持服务需求,“让医学归于大众”,助力健康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我校刘良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感染新冠肺炎的尸体解剖和病理分析,为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徐顺清教授提出细化患者分级诊疗方案,为分类防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学校积极与国外多所友好院校及医疗机构进行了50余场视频连线,传递防疫经验、提供医疗援助。这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科研抗疫的典型成果,也是学校培养医学研究生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将继续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加快谋划疫后重振,加快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人与动物共患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医疗装备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助力补齐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短板,为全球抗疫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发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彰显了中国担当。华中科技大学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站在为人类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勇担大任、敢攀高峰,持续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着力培育国家急需的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国家赞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安全。
学校践行“四个服务”历史使命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以红色基因为魂,以服务国家需求为核,以提升质量内涵为主线的特色研究生教育之路。学校铸立德树人之魂,培育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强立德树人之核,培育勇担国家国防重大需求的奋斗者;提立德树人之质,培育国家急需的电子信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