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种略显悲观的感叹:“听过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所以,当我翻开这本书时,面对着一个个故事,一条条道理,面对着字里行间的一片苦心和厚望,不得不谨慎的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把握这些道理,让他们成为人生的良药呢?就以对内篇的廉政故事为例吧。此篇之中有“二世而亡”和“亡国之音”两个小故事,故事涉及了三个古代王朝覆灭的悲剧,分别为秦王朝、唐王朝和南朝陈国,无一不是由于封建统治者沉醉于声色犬马,生活奢侈、不理朝政,而最终导致亡国,让人叹息。然而读这本书中的故事,不应仅仅止于一声叹息和短暂的警醒,更应该让故事中的道理印入精神,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首先要做的,就是融会贯通,向自己发问:这样的道理是第一次听闻吗?答案是否定的。不少先贤大家都将戒骄戒奢、勤俭自持作为家训警示后人。司马光撰写的《训俭示康》就是一篇教导其子要崇尚节俭的家训,脍炙人口的名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便是出自这篇家训,家训中更不乏直白的告诫——“侈则多欲望,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写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天下父母心总有共通之处,在我童年时期,妈妈已经开始培养我节俭的生活态度了。记得我在八九岁的年纪时,喜欢小伙伴漂亮的书包,于是央求妈妈也买一个同样的给我,遭到了拒绝,理由是:我现用的书包并没有损坏,不能因为羡慕和攀比就买一个新的书包。孩童时期的自己不能理解,哭闹了一番,但是节俭的观念也在哭闹中萌芽了……通过上述回顾的过程,将此刻读到的故事与之前的见闻结合联想,故事中深刻的道理逐渐变得真实。
至此只是开了个头,要想与这道理更加“亲近”,还需要“事事关己”的心态。故事中提到的亡国之君、山河覆灭,乍看上去与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难免生成出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我们虽不是主宰一国的君王,但我们确实主宰着自己的生活,同时影响着周遭的环境。从个人价值角度来看,勤俭节约、不被物欲所支配,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误入歧途;从社会责任角度来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节俭的美德。抱着这样“事事关己”的心态,便与故事中的道理“亲近”起来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铭记故事中的道理,时时自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新时代里提倡的节俭也与之前有所不同,例如,不再需要我们像毛主席一样,一件睡衣缝补73次、穿20年,但每当我们添置新衣时,该自问:是为了舒适美观,还是盲目的追求品牌和潮流?现今的时代,人们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光把道理印刻在精神之中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时刻警醒自己,身体力行的付诸实践,正视自己的物质需求,不做物欲的奴隶,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
以上,就是我阅读《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中“二世而亡”和“亡国之音”两个小故事时的心得体会。书中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故事,如“半条棉被”、“滴水穿石”、“30里借书”、“泰戈尔的中国故乡”……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也是一条条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用心体会,细细思考。不要让这些道理化为我们人生中的朝露,短暂的闪烁过后就弥散而去,而是要将他们变成一条河,无休无止的汇集到人生的每个阶段,时刻滋养我们的精神,盈润我们的思想……如此这般,不辜负讲故事之人的苦心与厚望,也不辜负自己,努力的过好这一生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