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是一部颇有影响的教育纪录片;教育是各国,尤其是中国各阶层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该片主创团队走访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从孩子、家长的角度走进他乡的幼儿教育生态,并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记录、解读。学生刘子鑫这观看完《他乡的童年·日本篇》,写下了这篇观后感。准确地说,这篇文章更像是视频内容介绍,从文中点评性的语句看,主创的价值观输出达成了较好的效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宏观要义,具体而微。无论是对这部影片还是学生文字呈现出的思维思想,我都觉得做老师和准备做老师的读者不妨看看。如有所感,欢迎私信留言或在文末点击”在看“后在”说一说“中发布评论。
这部纪录片深深触动了我。它让我明白,远处,还有不一样的童年存在!这就是我观看《他乡的童年·日本篇》的最真切感受。
现在,让我们随着镜头,进入日本孩子们的世界,了解日本孩子的童年生活吧。
首先去的是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岩松花果的家庭。早晨,她的妈妈轻轻的唤她起床,她没有一丝起床气就起来了,然后很自然的自己踩着小板凳刷牙洗脸,洗漱完,她会检查水龙头有没有关紧,然后整理毛巾。接着便自己叠睡衣、穿衣服。在整个过程中,她的妈妈没有帮任何忙。穿完衣服,小花果坐到桌子前写妈妈为她四处搜寻的小课题,这些课题没有固定的形式,是不同于小学知识的。她安安静静的坐着写题,同时,她的妈妈帮她梳头发。妈妈做好饭端到餐桌上,她会非常有礼貌的说:我要开动啦。而且,整个过程不需要妈妈帮忙。这让我不禁感叹一个四岁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如此的强,又让我想到,如果是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是妈妈包办一切吧。
紧接着是去上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莲花幼儿园。在小朋友们去幼儿园之前,老师们已经在做准备工作了。在入园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去上学的孩子们都是自己拿着袋子,背着小书包的,没有爸爸妈妈帮忙。园里的孩子有些也会哭闹,但是没有一位家长逗留学校。其实送孩子去幼儿园,不仅仅是考验孩子,更是考验家长。这个幼儿园之前还让孩子四季赤裸上身锻炼身体,但是后来迫于舆论压力,便废除了这一传统。我个人觉得这项传统挺好的,解放孩子,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晨练时,孩子们会把鞋子放好,然后在沙地上玩耍、奔跑。园里的孩子都大声喊叫,以至于整个园里都很吵闹,但是老师们并不阻止。此外,老师们还训练孩子们用腹部发声,这样会使孩子的情绪饱满、表达自己的情绪。活动结束,孩子们还会跪在地上大声的说谢谢老师,态度非常诚恳,非常有礼貌。
做操时,孩子们会和老师一起,把园里的器材挪走,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跑步、做操、呐喊。孩子们的运动量很大,但是他们并不觉得疲惫,而是开心、愉悦的“累”。师生互相问好点名答到上课时,老师们的语速非常的快,并不会因为教育对象是孩子而过于缓慢。这样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让孩子觉得更加有趣。
园长每周都会自己写口号挂在园里,比如: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在他眼中,父母与孩子不是支配的关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也获得了成长。
看着这些可爱而又认真的孩子们,我不禁又想到我身边的小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都学的什么呢?下午时我刚好碰见邻居家的两个孩子,一番亲近之后,我便开始套话:你们在幼儿园里都学什么呀?他们说:学加法减法,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我又问:你们还学什么呀,他们说:学ai,ei,ui。听到这,我觉得很难过,才四五岁便已经要学这些抽象的东西了吗?我接着问他们:你们学不学唱歌呀,他们说学呀,会唱“小星星”呢。我说那你们唱唱我听听好吗?他们说好。但是刚唱了两句,有一个孩子就跟不上了,开始乱哼哼。由此可见,他们所在的幼儿园侧重的还是学习小学知识,而不是发展孩子的各个领域。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小学化严重,在这点上,我们更应该向日本幼儿园学习。
日本不仅重视集体秩序,还重视妈妈这一角色。第二个走进的家庭是三岁的太和田一平的家庭。他的妈妈在两岁时为他做了一间小厨房,我觉得这是很多家长都做不到的地方,我们很多家长都以工作忙没时间这些字眼来敷衍孩子,周末时也只会丢给孩子电脑手机让他们玩耍,因为这样孩子便不会哭闹,不会影响自己做其他的事情了。但是日本妈妈无论工作再忙,都会亲自动手为孩子制作玩具,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直被重视,并且会觉得妈妈无所不能。小一平玩了玩具之后,妈妈还会鼓励他自己收拾玩具,培养他的动手能力,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道理。
小一平所在的幼儿园是藤幼儿园,他们的学校以圆形设计出名,班级之间没有障碍,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想要交往的同伴,而不是被安排。老师还带领孩子们爬树,家长不会因为危险而阻止孩子。幼儿园的草地也不是很平整,会给孩子带来不方便,面对不方便,孩子们便会思考,形成他们自己的理解,并且会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
幼儿园门口会放一些蔬菜昆虫,用这种原生态的东西更好的发展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让他们体验到不同的生活乐趣。教室的门把手是关不上的,需要仔细的关,不然就会留有缝隙,刮风会很冷,这是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做彻底,培养孩子做事情的严谨性,并且不能给别人制造麻烦。在孩子吃饭时,会有老师弹琴给大家,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进餐氛围。孩子们的饭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吃学校的配餐,大家会把各种饭菜分享着一起吃。在吃饭的过程中,园长会去“捣乱”,假装去吃孩子的东西,这时孩子都会拒绝他。这是教育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东西。如果是我们的孩子,这样做会被贴上“自私”的标签。
园里的水龙头是没有水槽的,这样是为了教育孩子节约用水,如果不及时关上水龙头,就会打湿自己的衣裤。如果被打湿,园长会向家长解释这是没关系的,一会儿就干了。家长们也很理解。如果是我们的孩子,家长估计就要来园里闹事了。园里还有两匹小马,小春和小俊。配上马鞍的小春会给当天过生日的孩子们骑着走上两圈。孩子们看到真实的东西会更有生活感。
在日本,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不能流泪这一观念,他们觉得这是耻辱,特别是在别人面前,老师会组织一些活动让大人们哭出来,发泄他们的情绪。让大人们意识到,不能一味压抑孩子,应该让他们适度发泄情绪,痛哭一场然后继续前行。
总之,这部纪录片带给我很多触动,对我未来从事幼教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至少,我会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他乡孩子的幸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