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中国七大江河之一,辽宁百姓的母亲河。
近日读齐邦媛先生笔下的《巨流河》,《巨流河》一书是齐邦媛先生回首往事,追思故乡,本书记录埋藏巨大悲伤的二十世纪中国,也是两代人从巨流河(辽宁)到哑口海(台湾)变迁的所作的亲身见证。书读近半,彼时抗日战争胜利,邦媛先生大学毕业前往后半生扎根的台湾,便有感写下这篇读后感。
整本书随着时间推移,在先生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让我跟随她从出生的东北辽宁庄院里到南京,辗转湘乡,四川、广西、武汉等南方城市,以及最后稳定于台湾,漂泊一生,终究渡不过巨流河的惊涛骇浪,“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依旧在异乡的上空回响。
生于辽宁的齐邦媛先生度过了没有父亲的幼年,父母的婚姻是传统的门当户对,双方家长同意就订婚的婚事,此时的母亲已经对那从未谋面的丈夫有了一些美好的期待,而充满新思想的父亲此时还在日本剪了辫子,见证一波又一波的新思想。齐世英正是那个时代接受西方教育,有新思想,对拯救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有着满腔热血和见识的青年。母亲是一个常常在牧草中在周围满是芍药花的墓地旁低声哭泣的寂寞的女人。幼年记忆中的父亲是一位温和的君子,后来她们一家也在乱世中紧紧联系在一起,颇有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味道。
在母亲的眼里父亲虽然不是“家庭第一”的男人,
但他一生是温和洁净的真君子。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炮响、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杀戮、九一八让遭受灾难人四处流散,东北流亡子弟乱世中搬迁,一路逃亡,那被些哭喊声淹没的许多惶恐之夜,生者不言,死者默默。
在动荡的年代,总有一些温暖的人。南开中学仁爱的张伯苓先生,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创立南开大学,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南开精神”的化生,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校长精神的延伸。
在英诗课上哽咽落泪的朱光潜先生,让美育深入人心。
温和儒雅的基督徒张大飞,在战火中殉国,他可爱而温暖的祝福默默温存。
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