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道党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及履行职责情况
1、机关内设机构设置:党务办公室、办公室、社区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综合经济办公室、财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共8个办公室。
2、机关人员编制。街道办事处核定行政编制总数40名。党工委由9—11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任纪检委书记)、委员5—7人;街道办事处设主任1名、副主任3—4名,武装部设部长1名;内设各办公室的科级领导职数为1正1副。
3、实有人员。机关现共有76人,其中公务员24人,事业人员48人(其中全额事业40人,自收自支事业8人),统计员2人,选聘生(大学生村官)2人。
公务员中,班子成员10人,各部门正、副科级干部11人(正科7人、副科4人),科员3人;事业人员中,科级干部3人(其中当工委委员1人),副科级干部6人,办事员39人。
这些人员分布在8个办公室和9个居委会共17个部门中,管理着20个村、12个居委会,总人口达34000人。他们在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经济工作实现了跨越发展,2009年完成税收3500万元,是2006年街道成立之初的4倍多;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几年来共投资13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学习型、服务型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工作等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二、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
转变职能是政府深化机构改革的核心。怎么转变职能?就是如何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这四个方面建设好服务型政府,如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如何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更好地关注民生、便利民生、改善民生。照此,我们遵从区委要求,全面进行了“一站三中心”建设。简单讲,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重新整合人、财、物资源,设立“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综合经济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实行“集中办公、规范操作、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各村、居设立便民综合服务站,站与中心上下联动、一线贯通。使我们的服务达到“广覆盖、最大化地贴近群众、最大化地便利群众”的目的。
经过一年来的尝试,证明“一站三中心”建设是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发展环境、争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在“一站三中心”建设上,我们坚持“五个到位”:一是硬件建设到位。本着便民、实用的原则,全面落实办公场所,配齐必要的办公设施和便民设施。从筹建到现在已经投入63万余元按标准对“一站三中心”进行了装修,并购置电脑、打印机及其它办公用品,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办公设施;二是人员配备到位。根据“一站三中心”各岗位的特点,打破部门界限,最大限度地调动每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职能部门推选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熟、作风正的同志经组织考核培训后,到“一站三中心”驻点办公,目前“一站三中心”共配备工作人员39人。三是服务项目到位。将街道各部门有审批权限的项目、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三个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和“一站式”服务。机关干部驻村、居“定人、定时、定责”为村、居民服务,当好村、居民的“办事员”;四是运行管理到位。科学编制办事流程,明确办事步骤、环节和时限,严格岗位职能责任,切实提高服务效率,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四声、五心、四快”,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处理有回声;接待要热心、解释解答要耐心、分析事务要细心、帮助群众要诚心、解决问题要真心;受理快、调查快、处理快、反馈快”。认真抓好每一个服务环节,营造办事简便、高效的服务环境;五是监督检查到位。强化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和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一站三中心”规范运行。对所有中心、站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动态考核,按月、季、年进行考评,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提拔、表彰奖励的依据,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责任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更好地促进工作。
“一站三中心”不但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有效调解处理了各类大小矛盾纠纷,还贴近群众需求,通过显示屏、办事指南、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免费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理顺了干群关系,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突出矛盾和问题
1、街道财力弱,调控能力差。
我街辖20个村、12个居委会,总体城镇水平较低。街道地处老城区,特点是“三多一少”,一是年老的住户多,年轻有能力的搬走了,留下的多为年龄大的留守户,这是一群低收入群体,大多需要街道的帮助和照顾;二是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多,统计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0000人,无业人员000人;三是平房住户多,经济有限没条件更换楼房,全街道0000户城镇居民有00%分布在平房区;“一少”是街道经济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寥寥可数,年税收在百万以上的企业仅有1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仅仅5个。作为街道,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目前对街道财政实行包干,除基本工资和办公经费外,干部的补贴、会议经费、业务经费等都要自负。各种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卫生、民政福利等需要投入的资金也需要自筹。此外,还要担负400多教师的工资差额部分,仅此一项每年就要多支出近500万元。虽然近几年街道税收翻了几番,但仍显财政困难,有些该办的事情由于资金缺乏而办不了,间接影响了街道的行政和服务功能,更不利于干部队伍的稳定。
2、体制不顺引发机制不活,一根针难引千条线。街道面对众多上级部门,上边各自为战,下边战成一团,哪个部门都强调自己的工作重要,都要求专人负责,都要一追到底。可街道就这么多人、就这几个领导疲于奔命,到最后哪个也“精”不了。
3、人员管理僵化,缺乏必要的流动。一些工作表现特别优秀、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事业干部得不到合理的流动使用。事业身份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团队中更大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个人的积极性。
四、意见和建议
1、机构改革要与整合资源、科学定位结合起来。“一站三中心”初步实现了街道人、财、物资源重新整合,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发挥效能。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搭建起了政府和群众有效交流的平台,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到机关办事,摸不着门、找不准人、办不成事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了群众到机关办事“只跨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件件有着落、个个都成满意人”。一站三中心组建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共为群众和企业办理各类事项3985件。大至劳资纠纷,小到群众门前卫生,我们都能做到件件有着落,受到群众的好评,群众的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5%。我们也真正感到群众上门办事的人多了,上访的人少了;群众理性平和的多了,粗脖子瞪眼睛的少了;群众说感谢话的人多了,说风凉话的人少了
2、机构改革要与转变职能结合起来,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上来。要充分发挥“一站三中心”的服务功能,真正能够为民办事。同时,要理清思路,把街道不能办、也办不好的事真正转移到有办理权利的机关单位。
3、要把机构改革与理顺条块关系结合起来。权责一致才能理顺关系,要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关系,明确责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克服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弊病。
为了积极响应号召,创新和完善镇街机构编制管理,全面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和公示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我街道党政机关根据省编办《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鲁编办〔2012〕43号)和市编办《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烟编办〔2012〕15号)精神和乡镇机构改革有关规定,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有效地实施了镇街机构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 执行情况
(一)严格遵守并执行镇街机构改革方案。镇街机构改革是关系到全镇街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为了有效执行改革方案,我街道党政机关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为搞好改革的关键。首先,由街道党政办公室牵头成立镇街机构改革小组,明确第一责任人职责;同时,充分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自机构改革启动以来,我街道以稳定人心,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为出发点,召开动员大会,真正增强了广大机关干部对机构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为保证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成立镇街机构改革监查小组,按照改革编制纪律等相关规定,严肃纪律要求,切实加大对机构改革工作的全面监督检查。
(二)切实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层管理体制。第一,在这次镇街机构改革工作中,我街道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重点,将机构职能界定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巩固基层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工作方式等确保职能的转变,着力实现由单纯的行政推动型向主动服务型政府转变。第二,优化精简组织结构和行政审批事项。我街道在精简审批流程,删减审批项目和缩短审批时限等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的规范了审批事项,推动了机构改革。第三,致力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我街道在福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强化宣传,营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浓厚氛围,制定政策,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向试点村居进行倾斜。同时,充分利用舆论渠道,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第四,我街道严格根据文件精神,及时对镇街“一票否决”事项和达标升级检查评比事项进行了清理和完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镇街考核评价体系及考评机制,为了有效实施机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优化组织机构和职责界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街道正确执行改革方案并且按照优化整合机构、科学综合设置、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设置了综合工作机构。设置了党政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3个综合性机构,组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5个服务型事业机构,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若干综合性岗位。在人员编制方面,共有行政编制()名,其中:党政领导职数()名。机关后勤编制()名。事业编制()名,其中,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名,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名,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名,街道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名,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名。
(四)加强机构实名制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街道严格遵循完善制度,有章可循;专人管理,有章可依;信息公开,阳光操作;监督检查,全民协调。实现了机构、编制、实有人员的相互对应,初步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的混编混岗及底数不清等问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进一步完善了镇街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公示制,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透明度。
二、成效及建议
总之,我街道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和改革方案,深化镇街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办、各中心的工作职责,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转变了政府职能,取得显著成效。
在本次改革实施过程以及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今后深化镇街行政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该重点致力科学设置行政机构,裁剪村居行政冗员;完善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村居基层民主法治政治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权责一致的责任政府;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健全对行政权利的监督。
相信,随着镇街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有力地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我街道经济的全面、迅猛发展。
一、街道基本情况
**街道位于市中心城区东部,东邻麦积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有10个社区,户籍人口25901户,78534人,加上流动暂住人口,总人口约10.8万人。辖区驻有省、市、区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08家,是秦州区最大的街道。
街道党工委、人大工委、办事处、纪工委是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纪委派出机构。机关内设有办公室、办、监察室、武装部、计生办、综治办;事业单位有社保所、文化站,设在街道的挂牌机构还有、、团委、残联、应急管理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等。现有干部职工95人,其中:公务员19人,事业人员59人,项目人员16人,机关工勤1人。科级以上干部17人,其中:正科级5人、副科级12人。街道党工委设委员8名,即:党工委书记1名、办事处主任1名、人大工委主任1名、党工委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1名、办事处副主任2名、武装部长1名、党建办主任1名,其中:正科级干部3名,副科级干部5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街道多年未进行改革。近二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上每五年进行一次,越改越顺畅,越改越有利于基层工作。但是,每次改革都不涉及街道,在体制机制、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等方面,机遇一次次错失,问题越积越多。二十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们街道城市人口翻了两番,工作量加大了好几倍,现有机构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
二是街道责权不明确,角色错位。街道事务在不断增加,承担的业务工作达180余项,而权限却几十年维持不变。同时,街道与上级部门事权未合理界定,部门延伸到街道的管理权限还未下放,街道办事处存在事多、人少,责任大、权力小的问题。街道在城市管理中充当的角色是宣传员,而不是管理员,对城市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各项工作有增无减,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导致工作人员以一对十,应接不暇,严重影响了事业发展。
三是“费随事转”落实不到位。当前,上级部门将大量工作都下派到街道和社区,但人员、经费又不下放街道社区,造成基层既无人干事,也无钱干事的局面。
四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目前我街道行政编制15个,实有人数19人;事业编制24个,实有人数59人;项目人员16人,由于编制严重短缺,项目人员十几年没有入编。作为一个10万人口的街道,我们的居民人口甚至超过省内部分县的人口,但街道办事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远远不及一个三类乡镇。
五是基层干部发展空间狭窄。近10年来,我街道内部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仅1人。事业人员占总人数的80%,但事业领导岗位只有1个,许多优秀干部得不到发展,事业人员又无法执行技术职称工资,导致干部职工思想上懈怠,工作上缺乏积极性。
三、加强街道社区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议尽快启动街道机构改革。将街道机构改革与部门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同研究,同部署,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参与改革,别让吃了多年亏的街道继续“掉队”,真正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本需要。
二是建议彻底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制定好街道权责清单,明确街道和区直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责权对等。实行进驻街道职责准入,不该由街道承担的事项坚决不能承担。建立以街道社区为主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好街道社区一线管理与服务职能。
三是建议建立“大机构”工作格局。建议将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工作进行整合,建立街道“大机构”工作格局,在街道机构设置上突出“七大机构”,即:统筹党建、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等工作建立“大党建”机构;统筹街道各类人员力量、日常事务处理、督查考核等工作,建立“大协调”机构;统筹综治、信访维稳、应急防范等工作,建立“大安全”机构;统筹辖区日常执法、现场监管、执法联动等工作,建立“大执法”机构;统筹辖区环境卫生整治、“三无小区”治理等工作,建立“大治理”机构;统筹辖区社会事务、卫生健康、审批服务、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等工作,建立“大服务”机构;统筹辖区城市低保、医疗救助、困难救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就业工作、住房保障、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保障等工作,建立“大保障”机构。同时,给街道预留1-2个自主限额,让街道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的工作机构。
四是建议建立“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对需要在基层开展的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工作。对于确实需要街道、社区承担或参与的工作,要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明确协助方式、权利义务和经费保证,实行属地管理,行业监督,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五是建议下放街道民生和城市管理领域审批权。赋予街道困难救助、医疗救助、特殊群体救助等民生领域审批权,让街道根据困难家庭类型、困难程度给予更灵活的救助措施,确保救助效果的最大化。要给予街道一定项目建设、企业落户、城市改造、大型活动举办等方面的审批权和城市规划的建议权,不断加强街道在城市基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六是建议增加街道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建议把多年不用的差额编制、编制进行盘活,在总量内置换一些,补齐街道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短板,给十几年没有入编的项目人员一点点希望。在领导职数上至少确保街道与乡镇一致,给基层干部有一点晋升的空间。加大培训交流力度,加强街道优秀干部的交流和提拔使用,盘活街道人才资源。
XX市XX区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一是以政策为引领,规范有序推进综合治理体制改革;二是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能职责;三是合理划分事权,推动行政管理权限下放;四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升街道综合管理效能;五是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便利化。通过改革,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了社会建设和管治水平;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治能力。该区的改革得到三点启示: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注重协调性;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找准着力点;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激发民主自治活力。
关键词:城市街道;治理体制;XXXX区;改革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作为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城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认真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是城市综合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为了总结探索城市街道办事处如何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主体的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经验,我们课题组对XX市XX区进行了调研。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该区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一、XX市XX区推进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XX市XX区位于XX市区东北部,是XX五个中心城区之一,全区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是XX市面积最大的城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94.08万。近年来,XX市XX区紧紧围绕转变街道职能,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大力实施街道机构及配套改革。特别是XX年以来,XX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XX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与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结合建设“民生XX”、“和谐XX”,坚持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职能“双加强”为目标,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指导思想,全面启动和推进了旨在转变街道职能的综合治理体制改革。
以政策为引领,规范有序推进综合治理体制改革
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调整,必将涉及有关部门的利益,为了保障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规范有序推进。XX年2月,XX区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区委编委会的名义印发了《XX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从深化街道机构改革、理顺区和街道两级工作运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等方面明确了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11项任务,并配套出台《XX区街道机构改革方案》、《XX区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实施意见》、《XX区XX年度街道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关于调整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等文件。在这些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初步实现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职能“双加强”的目标。
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能职责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有效地积聚新的组织资源,理顺各方面职能关系,实现组织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组织绩效最大化。XX区按照“统一、高效、协调运转”的原则,对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进行了职能归类,归并为内部管理类、社会建设类、城市管理类、社会管理类、城市化推进类五大类职能。按照1个内设机构承担1类职能的要求,将原城区5个科室、涉农6个科室,重新设置为城区4个科室、涉农5个科室,精简了机构,避免了街道内设机构的职责交叉,方便了群众“一门办事”。结合强化街道公共服务职能,将街道下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同时,将经济发展职能从街道办事处独立出来,设立投资服务分中心,由街道党工委管理,专门承担街道现有经济发展职能并将原考核街道办事处抓经济、抓项目的目标考核内容全部调整到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进行单独考核,进一步优化了街道经济发展机制。
合理划分事权,推动行政管理权限下放
合理划分事权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合理划分事权”提出了新要。XX区按照“减少部门对街道的管理事项,增加部门对街道的服务事项”的要求,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着力解决“权、责不一致”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区级部门、街道承担的行政职权、公共服务等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制定了区级部门下放街道、社区办理工作事项的目录清单,并对区级部门下沉街道、社区工作事项办理流程、权责关系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同时,按照严格准入、统一审核的要求,建立政务事项准入制度,明确了由“部门提交申请—相关部门集中审核—区政府审定”的政务事项下沉程序。目前,XX区已采取授权或委托等形式,将区级部门承担的有关民政事务、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9大类63项工作事项下沉到街道办理,将住房保障、教育文体、综治维稳等9大类75项工作事项下沉到社区办理。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升街道综合管理效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XX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三个方面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围绕实现街道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三加强”目标,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管理三支执法力量整合,依托城管执法队成立街道综合执法队,在新鸿、府青等6个街道开展了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统一行使辖区城市管理违法行为行政执法、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助维护辖区道路交通秩序等职责。二是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统筹整合基层各类协管员、大学生志愿者、“两委”成员等力量,根据社区居民分布和人口构成等实际状况,按每个网格300户-500户的标准,将14个街道所属的97个社区划分两个片区400多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2-3名网格员和1名责任人,采取“前后台互动、网格化服务”模式,由前台窗口受理社区居民申办事项及政策咨询,后台网格管理员负责督促落实服务事项。三是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将社区自治组织向居民院落延伸,以居民院落为居民自治单元,通过建立完善社区院落居民自治组织,开展以物业服务为重点的居民院落自治服务,增强了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主体意识,实现居民院落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便利化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一直存在着城乡公共服务不均、区域公共服务不均,甚至一个地方不同单位间、一个单位不同人群间也存在不均衡、不平等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心不齐、不稳、不和谐的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人民群众的最切盼望。XX区按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依托社区网格,构建了“区-街道-社区-院落”四级市民服务体系,区级市民中心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集办事服务、政民互动和信息资讯服务于一体。街道承上启下,着力强化综合服务、管理、社区服务指导职能。社区、院落两级市民服务站、点则主要开展医保社保、民政救助、养老、文化、助残、生育、教育等公共服务,开设市民讲堂、艺术画廊,开展少年之家、心理咨询等特色服务。同时,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文体娱乐、社会救助、社工服务等公益服务类事务。
二、主要成效
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实施后,XX区通过整合分散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公共服务、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探索组建社区服务联盟、提升社区网格化服务能力等措施,初步构建了“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民生XX”建设。《人民网》以《XX市XX区:打造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为题,深度报道了XX区在街道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相关经验;探索的社区卫生中心和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有效提升了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通过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实现了街道机构改革、街道综合执法、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和社区院落整治等改革的有机结合,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通过街道办事处职能调整,使街道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进一步转变了街道职能。二是通过健全街道社区基层治理机制,使社区居委会有时间和精力按照自治组织的要求更好地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了社区自治功能。三是通过发展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成为有效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归位。在全区大拆迁大建设、发展任务繁重的情况下,XX区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有力地推进了“和谐XX”建设。
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
通过推进街道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相对分离,组建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对街道经济职能实行有效承接,使全区街道招商引资更专业、企业服务更优质,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了全区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XX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亿元,同比增长7.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6.5亿,增长13.5%;地方税收25.8亿,增长16%,增幅均位居XX市五城区第一。
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治能力
通过街道工作向社区下沉,优化社区基层治理结构,让居民全方位参与社区建设,初步构建了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社区”的工作格局和社区基层治理体系。目前,XX区在97个社区全面建立了居民议事会制度,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了“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每个社区均设立了社区民意代表、民情受理室、社情民意受理箱,多数社区实行了“社区事务新闻发言人”制度,社区自治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
三、启示与思考
推进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系统工程,XX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该区实践探索得到下启示: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注重协调性
深化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较强,涉及面较广,涉及利益调整,因此,必须注重改革的协调性。如XX区坚持将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作为改革坚持的重要原则。重点针对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着力抓好改革统筹协调,注重试点先行、逐步扩大,切实做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为积极有序推进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坚持统筹推进街道目标考核、公共财政体制、人员评价机制等配套改革,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街道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街道与区级部门之间责、权、利不够明确,基层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确保了街道权力与责任相一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人力与任务相适应。针对改革配套性强的特点,建立健全推进改革的协调机制,着力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公共财政体制、目标考核等配套政策,切实为顺利推进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找准着力点
深化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多,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根据XX区的实践探索,课题组认为,建立新型社会工作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的“归位”是改革的着力点。因此,通过街道治理体制改革,原本属于非政府社会组织应具有的职能,逐步恢复其应有的角色和地位,使政府的职能实现归位。因此,要大力培育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自治功能。社区中介组织应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渠。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激发民主自治活力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民主自治活力,全面提升社区民主自治能力。要加快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实体、中介组织和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还自治职能于社区。 要通过“公开招贤,定岗竞争,择优入围,民主选举,选聘录用”的办法,彻底改变“居大妈”式的传统决策结构,以体现“居民自治”的治理精神。通过综合治理体制改革,使社区居委会更有利于积极引导和组织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综合治理体制改革,使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要从居民利益出发,围绕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制定并实施“居民议事会”、“居民听证会”、“主任接待日”等各项制度,设立群众意见箱、公示栏,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完善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并将社区议事决策过程变成联系、组织、教育、凝聚、调动居民参与的过程,不断增强社区的民主自治能力。要加强街道和社区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成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增强服务能力。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事局的全力支持帮助下,经过全街道上下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圆满地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下面,将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总结以下:
一、基本情况
自县委、县政府下发了《XX县镇街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后,我街道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关机构改革,并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认真反复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征求意见,反复协商,结合我街道实际,拟定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案经批准后,我街道迅速进入角色,全面开展机构改革工作,全部程序公开透明,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XX街道现有在编在职干部95人,其中行政编制32人,事业编制63人。根据上级要求,设置行政岗位50人,事业岗位45人。事业编制超编18人。
二、主要做法
街道机构改革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为了使改革工作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部署,改革领导小组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改革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完善的方案,是搞好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是关系到全街道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自始至终把改革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领导小组成立后,就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及街道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反复斟酌,按照上级规定,结合机关的实际情况,制定成熟的改革方案,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为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做到随时研究,及时决策,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改革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改革方案,并安排得紧凑而又稳妥,保证了改革按党工委的部署实施。
(二)充分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是搞好改革的基础。机构变化,人员缩编,进退去留,都牵涉到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们以稳定人心,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了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进行战前动员。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的方针原则、实施方案步骤进行了传达,引导大家认真对待改革,使大家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统一了思想。二是深入调查摸底。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了摸底分析,并采取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同志们的思想顾虑,引导大家以大局为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改革。三是做好思想工作。通过大小会议,对大家讲清了组织上进行机构改革的原则,避免了大的思想波动,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表现出了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讲风格的高尚情操。
(三)优化结构组合,转变政府职能,是搞好改革的目的。改进领导方法,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是改革的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我街道机构改革将党政工作机构设置为5个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事业机构设置为6个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经管统计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所、文化体育广播站)。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职责范围和权限。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们顺利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目前,街道干部群众人心安定,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此次街道机构改革,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经过全体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精简了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在这次机关机构改革中,我街道按照精简、统下,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上报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数。通过机构改革,我街道变得更加精干高效。
(二)优化了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在改革中,我们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机构改革中明确了人员定岗办法,对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使机关干部的文化层次得到了提高,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调整。
(三)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改革动员大会之初,广大机关干部不仅积极响应党工委、办事处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而且从党工委、办事处的决心中认识到了这次改革是真改而不是假改,许多同志产生了危机感,激发了改革和竞争意识,工作作风发生明显转变,机关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改观,各部门工作井井有条,保证了改革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我们这次街道机构改革成功的前提。街道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实际进行中,街道谁给我高度重视,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改革进展情况,切实地抓好总体部署和组织实施,保证了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推动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改革任务和配套政策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指导,搞好协调配合,才能确保改革有序稳步推进。
(二)群众拥护是我们这次街道机构改革成功的基础。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取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群众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在这次机构改革工作中,由于我们宣传发动、思想解释等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机关干部,对改革的重大意义认识得比较到位,政策理解得比较透彻,思想观念转变得比彻底,因此都能够坦然面对、积极参与改革。
(三)职能转变是我们这次街道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目前我们的基本职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强调加强三个方面:一是贯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重点为产业发展经济创造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解决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严格落实上级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三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重点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推动村民自治,实施社会福利,维护社会治安,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段深化的工作。这次机构改革中一些做法,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我街道将借这次机构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为建立和完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打下基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