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新加坡城通考察报告精选范文3篇

新加坡城通考察报告精选范文3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10-11 10:36:55 | 移动端:新加坡城通考察报告精选范文3篇

新加坡城通考察报告精选范文3篇1

  2008年11月4日至8日,来自广东省23 家医疗机构34名护理人员随广东省护理学会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新加坡两所医院(新加坡中央医院和亚历山大医院)的建设和护理状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加坡中央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是新加坡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医院拥有最先进的医疗设备,专注于为病人提供多科性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医院占地18.3公顷,共有包括留院病房、门诊与辅助服务处、研究实验室在内的八座建筑。目前医院拥有不同等级的病床共1515张,住院病人达72,193人次,接待门诊求医病人62,4845人次,急症病人12,0763人次。医护及其他辅助人员共5234人,其中护士2077人,占总职工数的40%。

  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Alexandra Hospital)成立于1937年,原名大不列颠军事医院,作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英军部队医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拯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1971年新加坡政府接管后,更名为亚历山大医院,并于同年正式向公众开放。2000年完成公司化重组,是新加坡西部地区主要的医院之一,医院占地约110,000平方米,拥有400张床位,总床位使用率达66.6%。目前医院共有职员1761人,其中护士754人,医护比为1:3。两所医院环境优美,整洁安静,病区的布局中处处体现着人性化关怀与服务的理念,

  二、医院建设和服务特色

  1、“以人为本”的医院设施

  两所医院的建筑都溶入社区,无围墙、大门,每栋楼、每层楼之间以长廊相连,具有良好的采光、照明、通风。医院采用“广泛、灵活的社会化服务”,把多家信誉良好的饮食公司引入医院,这既满足了患者和家属,又方便了工作人员。医院的病号饮食花样繁多,物美价廉。他们还把连锁超市、书店、美容院、自助银行、邮局、药店、水果鲜花店、礼品店、快餐店、售租医疗用品的公司、警察局等办进医院。病房大楼的一层不是病房,而是餐馆、超市等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医务部、护理部这样的职能机关。为病人提供了一个安静、安全、舒适、方便的就诊和休养环境。

  每家医院都努力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医院不仅是治愈患者的场所,更是一座的绿色花园。院内处处有绿树掩映,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斑斓的彩蝶飞舞在绿树丛中,为医院平添了许多盎然生机,为病人的康复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环境,使人们放松精神、获得愉悦的享受。

  在亚历山大医院,如果病人是坐公交车来医院的,可以顺着汽车站旁开的一条小路直接进医院,一路上绿荫排排,鸟语花香,他们甚至一路上都不会晒到太阳。对自然的崇尚已经成为医院员工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信念,他们深信大自然是帮助患者恢复的一剂良方,患者置身于绿色花房里肯定比面对着钢筋混凝土的四壁更能够获得生理和心理的痊愈。因此,无论是医院的病房抑或诊室,满眼尽是葱绿的植被。“花园般的环境是为了我们的患者、工作人员和整个社区而创造的”。

  医院每个入口都设有服务咨询台,到处是醒目的路标指示;在入院处、药房、检查室、门诊诊室均有等候区,病人和家属均坐在椅子上办理各种手续;诊室实行一室一诊,诊桌为椭圆无角设计;病区走廊和卫生间都安装有安全扶手。每层楼的售货机让购物变得便捷;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连通的轨道传输系统减少了医务人员的走动,让他们把时间更多地用在病人身上;医院面向患者开通了各个时段的免费巴士,接驳地铁、公交,为四面八方的病人前去就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加坡医院每个病房的走廊上安装计算机系统,主管医生输入自己的帐号和密码后查询病人相关资料和检查结果,资料录入主要有病房的文书完成。住院处摆放电脑屏幕,入院病人实时观看各病房环境、设施和住院情况。中央医院在各个病房走廊安装了检验标本传输系统,随时将各病房采集的标本通过传送系统送到检验科,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2、“惟患是图”的护理服务

  病人是新加坡医院最重要的人物,医院员工所做的一切都要把他们的健康利益和方便舒适放在第一位。“患者总是应该被优先考虑的”,在这一点上不允许有任何的妥协。保安人员临门站立,成了医院礼仪的使者,彬彬有礼,主动上前问候,主动为就医者开车门,扶老携弱下车就诊。护士的服务站由总到分,设到了每一病房单元的门口,患者从始至终都能看见一名护士或操作或记录,心里甭提多踏实了。把各种服务带到患者身边,如床边X线透视、床边心电图、床边办理出入院手续,药师到病床边讲解指导出院带药的注意事项。

  两所医院不论是A、B、C级病房,每个床位均设有可滑动的围屏,医务人员所有的诊疗及操作均在围屏内进行,既保护了病人的隐私权,又有效地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中央医院病房内有专门为病人开设的2部电梯。只要患者入院,无论国家总统,还是街头小贩,都会得到医院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医院为患者考虑得很周到,他们每天给病人换一套封口的消毒床单,每天安排病人洗澡,护士查房时除医疗问题外还会征求患者对饭菜的满意度,查体前总会把患者床旁的布帘拉上。为活动不便的患者提供的轮椅整齐的停放在走廊轮椅停放处,患者随时可以取用。病人出院时,都要填写医务人员服务态度调查表。医院根据此表选评出优


新加坡城通考察报告精选范文3篇2

  来新加坡之前,就知道新加坡是一个繁华而又整洁的花园城市,尽管和广州相距超过三千公里,然而印象中却觉得十分亲切,在大多中国人的眼里,黄皮肤黑眼睛的新加坡人也是我们的同胞,正如以前看过的一项调查,不在少数的美国人也以为新加坡是中国的一个城市一样。因此在广东省提出将广州市建设成为首善之区的目标后,同文同种的新加坡作为先进城市的代表,成为广州学习的对象之一。

  从城市区位上看,新加坡和广州差异很大,新加坡岛孤悬在马来半岛的末端,周边没有其他重要的城市,交通体系由外部枢纽与城市交通衔接;而广州却处在珠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带的中心位置,交通体系不仅有衔接的问题,也有枢纽与城市交通叠加的问题。对城市本身,广州的规模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都远远超出新加坡,因此注定广州市的交通问题会比新加坡更加复杂,因此去新加坡考察城市交通的意义,不在于交通设施本身:新加坡的道路没有广州宽,地铁也没有广州长。而是希望了解一个先发城市如何使交通的发展能配合城市目标的实现,对仍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州交通有所借鉴。

  一、定位

  新加坡地方虽小,却拥有很多的中心地位,它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三大经济支柱是国际贸易,加工业,旅游业。对应着这三大支柱,对于缺乏自然资源的新加坡来说,人才、港口和环境就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新加坡的交通系统也充分体现了对使用者的友好、吞吐转运的高效和与环境的和谐。而这样的交通系统是怎么如何形成的呢?在考察的半天时间内,我从浮光掠影的片断中得到了一些体会。

  二、人和规则

  在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秩序是第一位的。正如集体居住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传染病的流行,人类社会不得不形成众多的卫生秩序一般,交通领域也是如此,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越需要以约定俗成的规则来保证效率。在新加坡的见闻里,新加坡人的交通素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例如,新加坡的车速很快,即使在仅有两车道的道路上,小型的卡车也呼啸而过。在有信号灯的路口,如果是绿灯,车辆几乎完全不减速,而如果是红灯或是没有信号灯的路口,车辆必定停车等待或是减速避让行人。人和车各行其道,既保证了安全,又提高了效率,而这与行人或是驾驶员对交通规则的尊重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不论是对人还是对车的交通管理或交通需求管理,本质上都是对人的管理。从培养市民的交通素质入手,可能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基础。在国内的很多城市,有时仅仅因为突发的交通事故就造成交通拥堵,这样的拥堵往往依靠交警的指挥来进行疏导,而交警的指挥并没有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只是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这说明,在很多情况下,交通拥堵的原因只是秩序的缺失。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道路的交通效率就能提高;而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再多的交通管理设施也都只是摆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新加坡以规则著称,而形成规则需要引导和处罚。新加坡对于公共秩序(包括交通秩序)的维护到了严苛的地步。据导游介绍,在新加坡,违反规则处罚的“起步价”是1000新元,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就算对于新加坡人的高收入也是一个不小的惩罚了。而如果违反了法律,更加有鞭刑这样残忍的手段。但换一个角度想一下,其一交通的高效是新加坡立国的基础,其二钱财的损失总好过交通事故。

  三、公和私

  交通秩序的建立一方面是由于严刑峻法对交通规则的维护,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交通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交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一样,也存在着公和私的问题,公正合理的分配交通资源既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也有助于控制不必要的交通需求。

  首先是道路,在新加坡无论是政府组屋还是排屋,或者是大厦,进出交通均通过门前道路解决,而不占用市政道路。在出入口控制上,路边单位除了条件有限的传统街区外,都通过缓和的道路从主干道引入门前,而不是将停车、进出等交通需求留给主干道解决。在道路资源的分配上,恰当的体现了资源的分级使用,使交通的目的能够与道路的属性对应起来。很好的融合了道路的交通性和生活性。

  和道路设计一样。新加坡对车辆的使用也一脉相承的贯彻了公私分明的理念。在新加坡,政府自上而下完全没有公车,就算总理也是一样,出行依靠公共交通,或雇用私车。导游告诉我们,当有大型的国际会议时,例如apec会议,新加坡也依靠出租车解决接送国外元首的问题,因此大约有30%的出租车是高级出租车,政府在有需要时可以方便地租用这些车辆,并付给较高的租赁费用,而平时这些出租车则正常运营,可以提高整个城市的档次。对于司机而言,虽然购置车辆的费用提高了,但新加坡国际都会的地位完全可以保证政府租赁的收益;对于政府而言,也免去了公车维护、保养的费用;而对于整个城市交通而言,公车的减少提高了交通的运行效率。车辆公私分明的使用可谓是一举三得。

  四、形式和内容

  新加坡的交通设施与城市景观十分和谐,就算带着考察交通的眼光来看,交通也已经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部分。从交通景观上来讲,新加坡的交通设施既体现了外观的丰富多彩,也合理的发挥了作用,充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以车行道路边标线来讲,所见的就有三种:单黄线、双黄线和折线。导游介绍,单黄线是不许长时间停车,双黄线是严禁停车,折线是提示前方需减速。与国内的标线相比,这样的表现形式既丰富生动,又有明确的含义,对于交通工程的设计可以说是一种精细化的管理思路。

  五、小和大

  新加坡很小,但是也很大。导游说绕道一周,不过40分钟,出租车所费也不过百元以内。但是新加坡作为一个自由的贸易港口却联系了全世界,从世界各地吸引人才来为新加坡的发展服务。

  在几百年前,莱佛士爵士注意到新加坡的自然禀赋是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并看到了国际贸易的巨大前景,因此确立了新加坡作为中转港口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新加坡从弹丸之地发展成东南亚重要的国际都会、枢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新加坡的规划者和建设者们以规则为基础、公正为理念、形式和内容统一为原则,形成了使用者友好、吞吐转运高效和与环境和谐的交通系统,为支撑新加坡城市功能的实现做出了贡献

  从新加坡的发展,我看到城市的发展需要规模也需要自然禀赋,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好禀赋,在资源聚集的基础上发挥出自身的特色,在区域内做出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命门。发展智力密集的产业,必须要有快速和谐的交通环境;发展旅游行业,必须要有优美的城市环境,减少交通的污染;而发展贸易行业,则需要低廉的运费和完善的服务。


新加坡城通考察报告精选范文3篇3

  不论你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耄耋老人越来越多。据了解,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苏州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也已达到106万,占总人口的18%;这些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城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实践者,这也是我时常关注社会、留心思考的一个课题。

  今年五月,我有机会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九天时间虽然短暂,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比较多,通过上课听讲、专人介绍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警察总署、惹兰勿沙市镇理事会、大巴窑镇中心、芽笼综合诊疗所、宏茂桥社区邻里警署、小印度社区、飞跃家庭服务中心、怡安产业公司、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等地之后,我对新加坡的基本国情、人文概况、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新加坡在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感到新加坡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养老发展的概况

  新加坡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与我国相比,这个称呼我们感到比较人性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要开展敬老运动,政府官员和议员以身作则,经常到社区和自己的选区慰问老年人,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新加坡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组屋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日托养老。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相当于我市的一些日间托老所。所不同的是这个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

  ——机构养老。与我国目前各类养老机构主办的老年公寓一样,也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说。

  此外,中国人常说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笔者认为它们是互相贯通、彼此难分的。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参观中的几个事例,也让我们亲身体验到新加坡的社区在这几个方面独树一帜的魅力:

  ——老有所学。1978年新加坡首创了乐龄俱乐部。创办这类乐龄俱乐部的主要宗旨是让老年人感到:生命过了60岁,生活依然璀璨。乐龄俱乐部经常举办卫生保健讲座、三代同堂舞蹈、集体晨运、生日派对、茶会、退休者座谈会等。各类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让老年人在这里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又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朝气和乐趣。

  ——老有所乐。5月10日晚上七点多,我们考察团参观了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这是新加坡一个高层次的社区,络绎不绝来到社区活动的即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和少年儿童;既有医生、博士,也有船长、工程师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络所是由几幢高层建筑围成半园型的房屋组成,各类活动都有固定的区域,共有陶艺室、武术馆、调酒室、健身室、练声房、烹饪室、乐队室、绘画室等等,仅武术馆的占地面积就比篮球场还要大。每个来社区活动的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这里找到知音。

  我们来到300多平方米卡拉ok会场里,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这样一幕场景:台上表演者放声高歌,台下观众积极互动。参加活动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也有不少马来人和欧美人,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苏州的客人时,表演者立即为我们献上一曲中国民歌。联络所活动的组织者还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中文版的卡拉ok伴奏带,热情地邀请我们的团员与他们同唱一首歌。尽管我们的肤色不同、语言有差异,但是当一个和而不同、和睦共处的国际大家庭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时,竟然让我们参观团成员流连忘返了。

  ——老有所为。在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里,我们看到不少老年人的身影:有的穿梭其间维持秩序、协助开展活动,有的教授知识,或做义工布置、整理活动器械。我们随介绍者走进品酒室时,一位年过花甲的主持人正在给学员做调酒示范,桌子上摆放着许多酒杯和颜色不同的酒。当得知我们访问团有一位成员当天正巧是生日,热情地斟满了红葡萄酒,虽然彼此才刚刚认识,满场黑眼睛、黄皮肤、同根同族的华人拍手齐唱、真诚地祝她生日快乐!并举杯共同祝愿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长存!那一份浓浓的异国社区氛围感染了我们每一名团员,那情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二、新加坡养老服务的启示

  新加坡,这个名字如今对于我们苏州人已经不再陌生。在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十多年经验里,从各种媒体报道、文章故事中,与朋友和同事闲聊的话语间,我对新加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真正感性地了解、认识她,是这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置身于这个美丽、清洁的海滨国家,我深切地感到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发达与纯朴等多种因素融汇相通,从而构成了新加坡良好的人文氛围并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各项建设和管理,更没有忽视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新加坡在养老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启示之一:进一步落实养老服务事业政策,尽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苏州市政府已于XX年12月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这个意见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总体思路、扶持政策、相关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对于服务方式多样化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大力发展家政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苏州市到XX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苏州模式)。其中开设老年人常见病专科和家庭病床,覆盖面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90%以上,老年人日间护理、康复床位达到5000张以上。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量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18‰以上,城区22‰以上,具备全护理、半护理服务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量的30%以上。文件还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布局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政策都为我市的养老服务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关键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将这些养老政策落实到位,让老年人从中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外的养老政策。比如:一是吸收新加坡在购买房屋上兼顾养老的优惠政策;二是学习新加坡的“倒按揭”(以房养老) 模式。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我们在制定本国的养老政策时,既要兼顾国情地学习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

  启示之二: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朝阳产业”,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

  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是一个带有公共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要想办好养老机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土地、工商、规划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政策扶持。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2月转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的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这表明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已经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曾有“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斥资1400万元开办了省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院,经营了一段时间出现巨额亏损。当其向银行融资时,却得到“养老院是非赢利性社会福利机构,既不能作抵押,也不能贷款”的答复,最终面临关门窘境。如何开办、扶持、经营好养老机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方面的探索,让经营者和受益者“双赢”。

  如何做好国际养老工作的对接,也是中国面临养老服务的又一大课题。近日,从新加坡英文《海峡时报》的报道中获悉,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中产阶级退休后选择的定居地点之一。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经济和较低的生活费用,都是新加坡人作出这项选择的原因。据调查,愿意选择到中国过退休生活的新加坡人中,包括前银行职员、商人、专业人员和公务员等。对新加坡的华族来说,他们选择中国作为“退休天堂”还有其它原因,包括:对中国比较有亲切感;由于外表一样,通晓华语,有共同语言,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中国不像欧洲或其它西方国家那样,他们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其实,不论是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还是居住在欧美的外国人,他们都很向往古老的东方文化,喜爱“人间天堂”——苏州。苏州凭借着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地理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招商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市场、25XX年的吴文化历史,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居住、学习的第二故乡。做好服务外国人这篇养老大文章,让海外华侨感受到“少小离家老大还”、游子回乡的亲情和落叶归根的乡情,也是苏州各类养老机构需要考虑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启示之三:进一步加大传统伦理道德宣传,形成重视养老良好风尚。

  新加坡老年人有困难解决的途径分别是:先子女、后兄弟姐妹、再社会团体协助解决,家庭里实在有困难解决不了的,经调查核实,才由政府承担。在中国,虽然各级政府没有明文规定家庭的“内部事务”,但随着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就安定,家庭就和睦。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国情还是经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老人绝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居家养老。下世纪,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更要面临“四二一家庭”的养老严峻挑战。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正式出台,是时代的产物,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老年法》来维系家庭养老有时也难以奏效。也常在各类新闻媒体上看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或“空巢”老人双双病死在家中的负面报道。社会舆论在呼唤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呼唤传统伦理道德——孝道的回归。实现家庭养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传统的孝道观来维护。

  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就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他们最期盼和渴望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年轻人:平日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看病住院的关怀,生日的温馨祝福,都会给父母带来安慰和温情。关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

  金相邻、银亲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和有困难的老人“结对子”。在子女不能和老年人居住、不便及时照顾老年人的情况下,邻居、同事、朋友要伸出援助的双手,给予身边的老年人适当的关心和有效帮助。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也要大力宣传养老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事例,通过舆论宣传、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养老问题,增强责任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动员社区全体居民,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新加坡城通考察报告精选范文3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06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