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新教师,自从xx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关怀下,在历史教研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下,我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专业也得到了成长。这学期我担任高一3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不易接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
一方面,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习,而且考试是开卷考试,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到了高中学生还有些不适应,初中的观念加上高中课程很多以及重理轻文观念的影响,想学生投入学历史的确有些难度;另一方面,有些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讲得太深,较多同学接受不了,所以说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较少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有时不太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经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认认真真地备课,钻研教材和教法。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罗马法的起源》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罗马法”,概念抽象深奥难懂且枯燥,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故事性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当回法官来审理案件,随着学生审理同一个案件或新案件所依据的法律,进而阐述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以此来推动课堂教学。当讲课之前,我拿出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也特别用功,所以这堂课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很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业余时间,看一些有关师德方面的书,拓宽自己的业余知识。在教学中,我不仅要教学生会学,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给学生爱和鼓励,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步步提高。
二、教研情况:
本人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教研活动,在本学期主动和前辈学习,各尽所能,共同探讨新教材。本人坚持听课并做好记录,写好教案。积极参加学校为新教师组织的培训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名师公开课的学习,收获不少。在向本学科及其它学科和班主任的请教中钻研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等等,这些都对于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平时还注意在网上搜寻与教学相关的资料课件,听网络课程,努力充实课堂。在给学生讲解练习之前先就自己不是很明白的问题向组内老师请教或上网查资料解决,就知识,方法,技巧,思维等给学生予以指导。
最后,本学期还有一项最大的挑战期末考试。为此,本人和全体学生进行了共同努力,加强复习引考工作,并有针对性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在最后阶段的全力冲刺,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本人深知“学习无止境”,教学工作也是如此。所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本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多的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挑战。
在学年度第一学期,本人担任高一、、(8)、(9)、(10)、(13)、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六个班都是普通班,总体来说,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普遍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须有一桶水。在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教学理论理念也要不断的跟进,才能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需求。本人深知这个道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以及史学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主动积极的订购相关科目的书刊,并充分利用,借鉴、吸取名师大家的精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研讨课,并能经常听各位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每一节课都是自己上的最好的一节课。
二.虚心请教
教师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取之不完的一桶水,是源泉!教师要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就必须要不断的学习,虚心请教,多听其他老师的课,互相交流上课的思路,互换教案,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
三.备好课
面对层次不一的学生,备课时就必须得照顾到全体,备教案备教法更得备学生!认真的写好教案,并主动与同行切磋,交流教案!课前先对该课的思路作出总结分析,明确重难点,课后及时写好后记,总结优点及不足,争取下一节有所改进!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的
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 、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授之以渔的同时,也有意识的慢慢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基本上还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
2. 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 思想工作缺乏耐性,尤其对睡觉、不听课的学生,态度还是比较粗暴,要求太高,缺乏对学生的宽容!
4.也不够虚心向同行学习,交流得少,课听得少,
这些不足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下学生会喜欢历史课程的,历史成绩也会不断提高的。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一直伴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进程。几乎我们的每一项素质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出台时,都会面临这样的疑问:“高考怎么办?”其潜台词大体 有两层含义:一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会影响高考成绩;二是如果高考存在,那么任何素质教育的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由此可见,对高考成绩的追求、对应试环节的 恐惧、准备高考的沉重负担,已成为制约人们放开手脚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创新难以破解的瓶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面对高三教学,应以怎样的理念和心态来 面对高考,是任何一所学校在新形势下必须直面和思考的问题。
新课改开始以来,我尝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岳麓教材为依托,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力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和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钟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但按这样的要求来组织日常教学,高考行不行?”
我从一线老师们的疑问中,体会到这样一些信息:1、高考命题方式的改革应该顺应并引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2、 对高考成绩的追求、对应试环节的恐惧、准备高考的沉重负担,已成为制约老师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放开手脚进行新课程改革难以破解的瓶颈。高考应该成为我们在 新课程探索中犹豫观望和停步不前的理由吗?我从自己教学经历中得出的答案显然不是。但教学的实践同样告诉我们,一名一线教师如果不能科学高效地解决高考问 题,他的新课程改革将面临无法承担的压力和责问,同样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得更远。
由此可见,不论对学校整体还是对于我们教师个体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高考,这直接关系到我们会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境界上去面对高考中的问题。
(一)教育改革中高考的变化
当人们还沉浸在“只要高考不变……”的争论中时,孰不知高考早已发生了悄然而深刻的变化。如果我们认真观察不难发现,在一标多本的教学背景下,高考试题与教 材的关系正渐行渐远;高考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日益密切;高考试题中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考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对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的考察则 日益重视;高考的命题方式日益灵活,新情境、新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靠猜题押宝取胜的可能已微乎其微。总而言之,高考也在向素质教育靠拢,高考的考场, 已如同一个巷战的战场,学生必须具备各自为战的超强能力方能胜出。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不要说会背离了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连高考的 脚步都会跟不上。
(二)高三教学的实然状况
新课程改革后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高考不是从负面影响教学影响教学改革的障碍,它是更能从正向引领教学改革的标竿。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很多同行的眼里,高三教学似乎是一个素质教育的阳光难以照进的特殊区域。
在这里,课程标准似乎只是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的变相载体,孰不知课标更是在以国家意志的方式诠释着学科的理念、学科的魅力;
在这里,无限制地挖掘教学时间似乎是保证教学进度的唯一法宝,孰不知在所有的教学时间中只是重复着一件意义有限的事情,就是机械训练;
在这里,题海战术似乎是最能让师生获得心灵安慰的灵丹妙药,孰不知即使做过一万道题,还有第一万零一道做过的题等在那里;
高考题不是深吗?那么就一轮复习加二轮复习加三轮复习,无形中把三本书复习成九本书,就是要不断地告诉学生:“你还有不懂的、不会的。”孰不知失去自信恰恰是学生在高考时最大的心理障碍;
高考题不是难吗?那就从各种参考书上找来种种偏、难、怪题,却从不思考这些题偏得有依据吗?难得有道理吗?做起来有价值吗?
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吗?那么就把教材中的大小字包括注解和课后习题都烂熟于心吧。孰不知,如何在一标多本的前提下形成高考试题的统一标准答案,是命题专家一直在破解的难题,而以教材中的表述作为标准答案早已是首先被否定的方案。
在高三的课堂上,老师的讲几乎占据了整个的教学时间,哪还舍得用高三那么宝贵的时间再让学生去思考、发现、探究。让学生在高考时能遇到老师讲过的题似乎是高三复习的“最高理想”,孰不知老师讲到了与学生听懂了、弄通了之间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更可悲的是,高三教学似乎成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盲区。老师们习惯按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能考重点的、能上二本的和什么也考不上的,这种“数人头儿”的精 确计算还伴随着给有希望的孩子调座位,让没有希望的孩子坐后排等种种“效果显著”却违背教育公平的做法。思想家康德曾有句名言:“人非工具”。在功利化的 高三教学理念下,当学生成为升学率中的“人头儿”时,无形之中便成了升学率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高三阶段成为学生心理健康受损的重要时段。学生们只感受到竞争的残酷,却无法真正理解这种竞争在其人生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成功者要蜕层皮,失败者或许要留下终身难以抹去的挫败感。
(三)高三教学的应然理想
我们应该看到高三阶段是学生高中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就决定其同样需要体现教育的本质、坚守教育的原则;我们同样应该看到高三阶段是学生高中生活的一个特 殊阶段,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高三教学应具备其独有的特点;而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则急迫地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匍匐在高考脚下进行高三教学 的状况,而是应该以一种“站起来”的姿态,从更高的角度、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来谋划高三教学。
高三教学,更应对学科价值深怀敬畏之心。经过高一高二的知识性学习,进入高三的师生尤其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真的了解这一学科吗?它的魅力到底在哪儿? 它与其它学科相比不可替的是什么?其实,每一个学科的背后都有一个广博的领域。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教到高三都未引领学生感受过语文的激情,享受到语文的诗 意,没有引领学生走进过精神的高地,那么他的语文教学便没有真正地完成应负的使命;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从来不懂得什么是严谨之美,从来没有抵达过数学思想 的密林,没有过对数学理性的深刻体验,那么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只能是肤浅的。任何一门学科,如果看不到它在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既会迷失了 学科教学之“本”,也无法与高考的要求真正接轨。
高三教学,更应对教学规律进行准确的把握。我校多年来应对高考的经验说明,高三教学向时间要成绩的做法是很不明智的,因为无论如何挤占,时间这一“分母”是 有限的;而通过把握高三教学规律来提高教学质量则是非常可靠的,因为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追求没有穷尽,随之带来的教学效益这一发展性的“分子”便没有穷尽。 从制度层面上说,高三教学中什么样的师资配备更为合理,什么样的管理机制更为有效需要我们通过一年年不断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从复习的节奏上说,高三教学 的不同阶段分别应该承担着什么样的任务需要我们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梳理明晰思路。从习题的选择上说,哪些习题最有价值,怎样的难易层次最有针对性,需要我们 从多年积累的题库中去淘选。
我们是否还应该换一种迎考心态:高考之难并不只对我们而言,对命题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他们要避开多年的考题、成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还要用一份标准答 案应对成万千上万个考生不同的头脑。这意味着最大的难题在别人身上,我们只不过是破题之人而已。高考题不可能是无解之题,这就决定了其中定有共性的解题之 基,那就是基本的知识要求;一定有宏观的命题思路,那就是基本的理论框架,还一定有规范性的答案要求,那就是基本的解题能力。想清了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在 应考过程中所面对的就不再是上百万字的教材,不再是汗牛充栋的题海,而是用日常的教学积累和学生一起去界定基本知识,去构建理论框架,去探索解题规律,只 有这样的高三复习才能引领学生从无尽的未知恐惧中解脱出来,在对已知不断熟练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在高考中应考者并非只能处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被动境 地,更可以将其化解为一场与命题者之间智慧的博弈。没有掌握规律的人,只能立足于猜测别人会出什么题,掌握了规律的人会把难题推给对方:“看你还能编出什 么题来我不会。”
高三教学,更应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曾经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刚工作便教高三的年轻老师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便会很快地适应教学任务,不论是 对知识的梳理、对习题的讲解、对重点难点得把握都能做得有模有样。而即使一些学习基础和素养非常好的高中学生,一进高三往往就会方寸大乱,找不到感觉。他 们的年龄只相差几岁,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呢?年轻教师受过大学的专业训练当然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因素:年轻教师面对高考的知 识和习题所承担的是讲授者的任务,这就要求自己必须通过书写教案、演练习题、梳理思路来弄清弄懂这些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知识和习题的主人和驾驭 者。而作为学生,我们为其定位的身份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在潜意识中给自己确定的任务是听懂老师讲的知识和习题,无形之中他们便成为这些知识和习题的奴 仆。从这个有趣的观察中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主体意识和潜能被唤醒对一位学习者是何等重要。在高三教学中,老师的讲应该退一退,而学生的思则应该进一进;老 师的灌输应该少一些,学生对知识主动梳理和总结应该多一些;在高三的课堂上,如果学生同样能成为充满兴趣的学习者,富有自信的研究者,敢于质疑的思想者, 勇于尝试的发现者,相信他们的学习将会进入一个更新的境界。
高三教学,更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早在八十年代初,高考气氛已日益浓厚,而在我校校史馆的档案中却保留着这样一份工作计划:“如今在教学领域出现了一切围绕高考转的现象,高考考什么就讲什么,甚至为了高考不顾教学大纲的要求,占用自习课和音、体、美课时,这都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作法,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 些珍贵的记录是一所学校坚守教育原则的缩影和体现,也是山东省实验中学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我们更愿意把高三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在一个特定阶段的延续, 把高考定位为学生人生成长的独特经历,在这一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为切入点,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关注点,以促进学生全体的成长为立足点,为学生 素养的全面提高和终身的可持发展奠定基础。
高三教学,更承担着为素质教育减轻阻力、开拓空间的使命。人们常把现在的教育比喻为“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下跳着素质教育的舞蹈”。全面推行素质是我们的教育良 知,而在高考中满足社会的期许是学校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我们关注高三教学的着眼点不在升学率,更希望通过一个“素质教育与高考实现双赢”的成功案例打消人 们的疑虑,为素质教育赢得更为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发展空间。突破高考瓶颈,演绎素质教育的精彩,方为我们的目的所在。
在高三教学中一直贯穿着这样几个关键词:“课标、教材、高考”。华东师范大学的聂幼犁教授对此作了这样的解读: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
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
但是,我们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
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有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要实现“高于”的理想,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的理念重塑高三教学;要达到“高于”的境界,我们就必须以“站起来”的姿态面对高考。
(四)高三教学的实战演练
一、一份精编——知识落实也不是那么痛苦
我根据以往的经验,制作了三大历程的精编。以经济成长历程为例,将教材30万余字浓缩为一万字核心内容。既可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确保水平考试的顺利通过,既使面对未来高考掌握这些核心知识也是足够的。作为教师,虽然猛一想起三册教材的内容还要两眼望天,但拿出精编内容熟悉上半小时,就会重新了然了心。
在落实知识的过程中,我要求生——宏观有框架、微观有要点、具体部分关键词。
如今我们的学生很少再有知识内容多、背不完的感叹,不论你提出在什么时候测验,他们都说“有精编,没问题”,我每学期都有两三个星期外出讲课或开会,学生们都说:“你走没关系,但要把精编留下。” 三 年一份精编,使大家形成了对基础知识的反复记忆和巩固,在高考复习中,我的学生很少提出:“背不过,我背了又忘了。”因为精编完全能够满足高考在记忆上对 学生的要求,他们记忆的压力已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并且他们在不断强化精编知识要点的过程中体会到:记一遍不是为了一劳永逸,而是为缩短下一次记忆所使用的 时间奠定基础。同学们都对我的这句话津津乐道:“记你千遍也不厌倦,忘了的感觉像春天。”更重要的是,在新课改的探索中,教师可以从大量教材内容中解放出 来,教材在老师手里不再是一部圣经,而成为一个乐谱。同样的乐谱,演奏家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演奏效果。新课改给了我们这样的权力和自信,只要落实课标要求, 落实了基本知识,剩下的用一句广告词形容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重视笔记——在理论上寻找一份踏实的感觉(笔记的命运:高价的笔记、珍藏的笔记、学困生的笔记、黑材料的笔记)
三、构建框架——原来也没有那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材采用了三大必修模块的设置。
政治文明的历程:人类文明史上最独特的内容,最直接、外在的表现。
经济成长的历程:人类文明影响最深层的内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文化发展的历程:不是经济、政治的被动体现,文化基因的作用不容忽视。
三大历史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画卷:体会中外差异、感受历史进步、把握时代潮流、分享文明财富。
完成了上述的解读,我们也就完成了考试说明所提出的:“站在人类文明的角度审视历史发展的要求。
四、能力培养——洞穿习题背后的秘密
我想大家现在心里一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要是能知道明年考什么题就好了。要是能现在就做上一题明年的高考题就好了”。——事实是,这太难了,即使遇到了,明年我们可能会拒不承认做过这道题。我们为什么不变一个思路:我们的对手比我们还难,高 考三十年,出题者要避开三十年的出题角度,避免全国成千上万老师的猜题压宝,如今还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并要把成千上万考生的思维拉到一张标准答案之 中,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最大的难题在别人身上,我们只不过是破题之人而已。而高考不可能有无解之题,它不仅是可解之题,且一定有共性的解题之基,那就 是基本的知识要求;一定有宏观的命题思路,那就是基本的知识框架,还一定有规范性的解题要求,那就是基本的解题方法。掌握规律,比撞上大运的价值要大得 多。这节课咱们就以经济成长的历程为依托,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习题背后的秘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