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全国消费扶贫月成果发布:截至目前,中西部 22 个省份已销售扶贫产品 1715.18 亿元,其中,活动从 9 月 1 日启动以来销售 415.98 亿元;东部 9 省市消费扶贫金额 535.26 亿元,其中活动启动以来消费扶贫金额 215.27 亿元。
眼下,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消费扶贫对于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做好消费扶贫文章利在长远,要在对接需求、产品质量和长效机制上持续发力,从“做法”中汲取“经验”,把“典例”做强为“范本”,立扶贫实效、创多重价值,走好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可持续路径,将消费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立竿见影”的效果巩固好、发展好,朝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阔步前行。
找对锁头开对锁,对接需求谋双赢。用好互联网、旅游业、寄递服务三把“金钥匙”,“解锁”农产品流通方式,刺激消费需求,不仅破解销售难,更点燃“消费热”。推出互联网“展示板”,通过直播带货、产品介绍、在线选购为农产品开辟更广阔的销售空间;创新“旅游+”新业态,利用市场化程度高的旅游业挖掘产品身上蕴含的文化属性,带动产品的宣传推广与销售成效;加快农村快递物流网点建设,通过完善农产品寄递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快递进村”工程。通过产销对接“金钥匙”打开“信息锁”,实现“北米南调”“西菜东输”无障碍流通,加速贫困地区销售方式与特点的转变。农产品的上行通道打通后,贫困地区的特
色农产品从自产自销、产量过剩到市场广阔、热销全国,从“肚子里有,嘴上倒不出”的“茶壶式”销售转变为“走红大江南北”的“流动式”销售,满足了城市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离不开消费扶贫连结贫困地区与消费市场的“纽带”作用,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产品口碑是奖杯,把好产品质 量关。市场属性是消费扶贫的本质属性,产品质量是消费的基础与前提。据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问卷结果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表示最看重产品质量,足见产品质量的优劣在消费市场中的比重。一方面,要改变土地重用轻养这种短视行为和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引导分散化生产农户种植、经营、质量观念的转变,补足品种单一、有品不优、良莠不齐、市场竞争力弱等短板,通过生产环境优化、生产加工精细化、集约型规模生产以及加强专业的农技指导和技术应用来强化农特产品的质量保障,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另一方面,消费扶贫有别于常规扶贫,除了引进“土专家”“致富能手”等种植销售能手外,还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吸纳大量科技创新、深度加工、品牌包装、宣传推广、电商等人才到贫困地区,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引流新型人才加快产品品牌的培育孵化,做好产品“原生态”与“特色”文章,通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保障产品质量,通过品牌打造增加贫困地区农特产品附加值,从而牢牢把住产品质量关。
针准线密绣花功,长效机制促转变。消费扶贫既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一方面要看到,我国一些深度贫困地区依然存在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率高等突出问题,不能舍本逐末,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建强地区“生态链”。要着眼长远促生态转变,坚持绿色发展观,开展好地区生态环境与资源普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优化产业结构,做精做优农副产品。另一方面要增强社会参与力量。在产业种植前端,探索“电商+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产业种植规模;在产品销售终端,拓展自媒体、微商团队和社区团购等方式,在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创新种植销售渠道中,带动农村就业。此外,消费扶贫要想行稳致远,就要围绕脱贫主体来建立长效机制,不能“脱靶射箭”“脱实向虚”,离开群众谈脱贫。要加强政府主导力,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物流条件和科技发展环境,充分挖掘农特产品的资源禀赋和经济价值,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从政府部门“引线穿针”到贫困群众“飞针走线”转变,从利好政策“外部输血”向贫困主体“自我造血”转变,增强贫困户脱贫动力,做好消费扶贫“长久买卖”。
消费扶贫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推动力,连接着人民的红火日子和幸福生活。要点燃消费扶贫“火力值”,点燃贫困地区发展“活力值”,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力促消费扶贫取得更多成绩,激荡更强脱贫热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