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都逢九,九九为“久久”,寓意深远;两阳相重,故称“重阳”;是我国汉族民间节日,传统的四大祭祖之一。话说河南省上蔡县,在2005年12月,被称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传统节日来授之以地名。2006年6月20日,重阳节收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法》明确规定: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老年节”。
重阳节,催生萌发诗词。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宋代文天祥《重阳》,元朝关汉卿《重九》等,都有重阳记述。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道: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更是广为传颂!
重阳节,神话瑰丽动人。传说东汉汝河,恒景持剑斩魔。因此,重阳节是免灾避疫,降瘟除病的标志;重阳节又为夏秋交接的界标。如果“清明”是踏青,重阳则是辞青。古代时“大火星”于九月隐退,昭示着冬长的漫漫。
重阳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起源,可追溯至先秦之前:最初起于宫庭,战国形成民间;汉代有求寿之俗;至唐朝,重阳被定为民间节日,主要流行在汉文化地域。古代时,重阳节有:祈福祭祖,登高远眺;出游赏景,佩插茱萸;饮桂花酒,食重阳糕;放纸鹞等的习俗。沿袭传承至今,重阳节又增加了:敬老感恩的主题。重阳宜祝“健康”,忌说“快乐”。重阳节主旨话题:生命至上。
重阳节,在我的家乡,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普遍流行着俗称:“拜山”的民间祭祀习俗,活动从农历九月初开始,人们就准备上山“祭祖”。农村人更是一起劏猪,俗称:“太公分猪肉”;然后,按族按房按辈,轮流“铲草”;从大众地到房地,再到各家的先人葬地;忙得像轴承一样,转个不停。
而我的重阳过节,在我的上辈亲人还健在时,“重阳”于我来说,是如柳絮随风般的纤舞“轻扬”。故乡千里之外,“日久他乡即故乡”,那时过“重阳”,只是照常例一般,入乡随俗地过节。“劏鸡”煮熟后,在屋门前,放张小桌,摆好食品,斟上三杯酒;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保佑,一切平安之类;然后点着蜡烛,燃着香,虔诚以祀;再焚烧纸保,点着两链“炮仗”,快速地抛向空中,炮竹引燃,“乒乒砰砰”,鸣响驱邪,门前街上,一地红屑。当天礼毕,把酒洒地,就收拾东西,回屋以宴。
沧桑岁月,光阴如箭,时间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曾祖列宗,一些至亲,皆已谢世长眠,永远地留在了故土。那时在我们山区县,尚未推行火葬而行土葬。数年后的农历八月初一,赶在太阳未出之前的清早,我们先后请人,将祖与父的累累白骨,从脚到头,一一执拾,入到“金塔”瓮里,放在一起;推行火葬之后,辞世至亲骨灰瓮,也放在了一起;“金塔”瓮随逐叠增加,心情越来越显沉重!
曾经一同,朝夕生活过的至亲,如今阴阳两隔,不能对话,何其悲哉!我这才感觉体会到,什么叫切肤之痛,什么叫“刻骨铭心”!正如苏轼诗言:“无处话凄凉”。
这三十年来,每临重阳节,我就要考虑,到南昆山麓枫木岗,在半山坡上拜祭先人。重阳拜山,最初是从永汉家中,坐单车来到这三公里处;之后随着我工作调动,住家远近,骑过摩托,开过小车,来此拜祭。
重阳拜山,先要准备。劏好鸡,锅煮好,放在托盆里,与腐竹等裹在塑袋中;还有酒和杯,火机蜡烛香纸等祭品;带上镰刀和锄具。
重阳拜山,要趟过杂草树丛,绕经墓塔,轻说:“借过”。来到山上,抓紧时间,砍荆斩棘,除杂拔草。整出一片空地,以便燃香竖插,摆放祭品,念念有词,倒酒以敬;再烧纸钱冥币,纸做的仿制用品:大到飞机、汽车,房屋、家电,小到香烟、手机等,应有尽有;最后是烧鞭炮,将余烛香,横放一起,用水浇熄,免燃山火。礼毕离开时,对着先人说,保佑平安,下次再来。
重阳天气,云淡风轻,天空蔚蓝;重阳风景,青山绵延,绿水长流,草枯树荣;重阳时节,历经春萌夏长,秋色金又黄;重阳啊,使人在不同的阶段,感受随之不同!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但生命不息,生生不已,“人生代代无穷矣”。重阳节,不由使人反思,它的内涵意义,仅仅只是个民间习俗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