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对这部分历史实在是知之甚少,大的背景我知道,是抗美援朝,但再详细地让我论述,我真的还说不出来什么。实在是太羞愧了,所以,在看完《金刚川》后,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资料搜集和整理,才慢慢了解到那段了不起的历史。
《金刚川》电影是从两个视角来进行讲述的,从我方士兵和敌方的视角讲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重复编排,衬托敌我双方的应对方法和心路历程。
《金刚川》观后感:那是血肉铸造出的桥
故事一开始简单阐述金城战役,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次战役,也是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在对战期间,我方军中物资开始短缺,需要后续部队的人力、物资不断运往前线,但通往战场前线唯一的通路——一条跨越金刚川的桥,被美军炸毁了。而这金刚川是必经之地,河面宽60多米,水流湍急。如果没有桥,就等于切断了前线部队的生命线。面对这种情况,放弃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物资的提供直接会影响战争结果的走向,于是,上级下命令,需要建桥送物资。看着湍急的流水,破败的桥,战士们心里也会有犯嘀咕的声音,但还是决定拼尽一切,试一试。
他们开始计划,编排,伐木建桥,每时每刻,不敢停歇,终于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桥修好了,建好了,准备开始渡河计划了,正值此时,美军巡游的飞机发现桥又被建好了,就又开始无情的进行轰炸。在建桥部队中,还有两个炮台掩护建桥,在美军轰击时候,进行反击击打飞机。在看的时候,就觉得好艰辛呀,美军的飞机在空中叫嚣,投放各种研制的炮弹,但我们的炮台在地上,还在用人眼识别飞机位置,不断调节角度和方向进行反击,真的觉得在机械物资上,我们就受了很多很多的制约。所以,想到了现在祖国大力发展科技军事,增强军事设备研究投入是真的很有必要,因为我们之前吃过这样亏,才知道科技强国就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这边我们的士兵在建桥,后边又有美军不断惊扰毁桥,看着桥在来来回回的建好和损毁之间,时间也开始愈发紧急,延迟一秒都是对前线战争的不利,每个人都很焦灼,每个人又有了更强的信念,我们一定要把桥建好。所以,就凭这顽强的信念和为了老百姓的安宁和太平,战士们开始以鲜血和自己的血肉之躯开始架设可以承重的桥梁,最后,一层又一层的人,从河里生生的扛起了一座人力桥,让物资和部队继续前进。即使在这过程中,敌机仍然没放弃侵扰,在不断轰炸,而我们的士兵就一个接一个,一个倒下,下一个继续扛起,木板!
电影中也详细刻画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战友之间的浓厚的战友情,以及每个人的坚强和坚韧的品格,他们为了身后的祖国的强大和老百姓的安宁幸福,他们甘愿赴汤蹈火,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而且,张译的演技真的是触动到我,然后眼泪鼻涕一把又一把。
就像我看到《新闻联播》里说的一样,有些战士即使烈火烧身,手深深扎进泥土里缓解痛苦,也不愿意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声音暴露周围的战友们;有些战士即使前方会导致粉身碎骨,但还是勇往无前扛着炸药包也要炸毁敌人的一道防线;说着这些烈士们的事迹,主持人的眼眶红了,作为观众的我也深刻感受到,那种无畏无惧的英雄精神,也深深地被那些曾经为了我们能有现在安宁日子奋斗的烈士们,壮士们所感动,是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我们今日的安宁幸福的保障之墙。
电影最后,拍摄了一些抗美援朝老战士们的亲口讲述,我看了一个就起身离开了,因为我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我怕自己收不住,我不能想象他们怎么那么坚强,就那么无畏,让我自己也很羞愧,我现在在这个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中,每天还在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幽幽寡欢,而不知道这么舒适的环境下,是多少前辈们以及现在的战士们付出了多大的心力和辛酸。
谢谢你们,如此勇敢和伟大!
这是一座承载着希望的桥,这是一座炸不断的桥,这是一座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搭成的桥,这是一座先辈们用牺牲、用鲜血换来的桥。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尾声,志愿军要进入金城准备最后一役,一场“桥梁保卫战”就此展开。要进金城,必过金刚川。金刚川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金刚川上有一座大桥和一座人行桥,河对岸正在进行最后一役“金城战役”,志愿军战士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通过金刚川。这座连接金城的长桥既是战士们通往金城的希望所在,也是金城战役乃至整个战争胜利的关键。
影片开头,从班长刘浩视角看整个战役。随着时间推移,过桥任务愈加艰巨,美军派出战机几乎是昼夜不歇地轰炸金刚川上志愿军架起的桥梁,甚至为了阻止志愿军抢修桥梁,美军连周边的树林都毁了。那一句“俺能闻见那股焦糊味儿”,从侧面说明那段时间美军的轰炸有多么频繁和丧心病狂。在资源火力有限的情况下,因为修桥过桥死伤的人数陡增,但为了给大部队及时输送物资,为了战争最后胜利,志愿军战士们以“通过那座桥”为共同目标,将生死置之度外,持续战斗着。正如剧中人物所说:“那个时候,我们没有一个是怕死的。”“唯一想的是,就是怎么通过那座桥。”
也正因为有这样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们,在战斗装备差距悬殊的情况下,我军才能打赢了这场“桥梁保卫战”。细剖整部剧情,除了从班长刘浩视角叙述外,还从美方空军飞行员和高射炮兵的视角来叙述这场战役。
这几个视角里面,最让我感动的是张译和吴京饰演的负责追逐美军轰炸机的高射炮兵的视角的故事。他们在保卫战役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面对美军的轰炸,他们及时反击,为造桥、修桥提供安全环境。那个原本有些憨憨的张译饰演的高射炮兵,在看到自己的师傅——吴京饰演的高射炮兵,以及身边的战友在战争中一个个牺牲后,毅然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点亮了火焰,拼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最后几发高射炮,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掩护了自己的战友。
原本鄙视这个高射炮兵的美国空军,在看到他倒下后,刚说出他出局的话,就看到河流里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砌成的人桥,他忍不住说出一句:“原来你并不孤单,你还有他们。”连他也被这种坚韧不拔、甘为他人牺牲的精神打动。
中华民族,一个屹立于世界五千多年而不倒的民族,这个民族能够走到今天,正是那些敢于为国为民牺牲的先辈们用汗水血水乃至生命换来的。有国才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平日里,大家都是各司其职,做着自己的本分工作,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大难当头,国难当前,不同的人却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统一战线,共同战斗。就像面对这次疫情,我们也是空前团结一样。
事实上,这座人桥并不是一座普通的桥,他是希望之桥。就像剧中外国人惊讶说道:“这座桥为什么怎么炸也不会断?”他的疑惑在看到战士们搭的人桥时得到了解答,他也被这种甘为他人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所打动,这是自私的他们所没有的。
事实上,希望之桥亦是信念之桥,它代表了中华人民族的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甘于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小人物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而这些小人物,因为他所拥有的不平凡的精神,终将不普通。也许,你也是这个国家最渺小最普通的一个人,像是一粒尘埃,不被他人看到,但是,你要相信,正是因为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兢兢业业,为国家不同行业持续做着贡献,我们这座希望之桥才会至今依旧如此牢固。
如果有空,去看看《金刚川》吧!相信你会明白我给你说这番话。
这几天最重要的新闻,莫过于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的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最近有不少文艺作品上线,比如昨天上映的战争大片《金刚川》,就是近年来少有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电影的阵容大家都知道,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联合执导,主演则包括吴京、张译、李九霄、邓超等人,算是今年配置最豪华的影片之一了。从完成度上看,作为一部命题作文,这样一部华语顶配战争片给主创的时间一共才两三个月,做成现在的效果,实属不易,所有工作人员都辛苦了。片名《金刚川》,指的是朝鲜境内的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桥,这座桥通往当时的作战前线,是运送人力、物资的一条战略大动脉,因此成为战争双方争夺非常激烈的一个地标。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在美军飞机一次次的轰炸下,我志愿军是如何一次次护桥、修桥,最终保障大部队顺利通过金刚川的故事。我觉得金刚川这个地名就挺妙的,念起来掷地有声,有一种英雄气概在里面,很符合影片的调性。看完《金刚川》的童鞋一定会发现,这部作品跟以往国产战争片在叙事结构上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那就是从三个视角展现一个事件,相当于一个三重奏复调作品,而不是此前大多数国产战争片的线性叙事。影片一共分为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在片中都有标题提示,但它和《我和我的家乡》这类短片合集还不一样,因为《金刚川》不是四个小故事,而是一个故事的三种视角,最后一段是全片的收束。
三位导演的分工看完后应该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猜测:第一段《士兵》,从修桥士兵的视角讲修桥;第二段《对手》,从美军飞行员的角度讲他们是如何轰炸我方的;第三段《高炮班》,讲我方高炮班的战士们如何用简陋的炮弹与敌方飞机对战,护住金刚川上的这座桥;第四段《桥》,也是全片的收尾段落,讲述最后我们的志愿军到底是怎么通过金刚川的,是最为震撼催泪的桥段。这种特别的叙事结构,观众可能在看完电影三分之一时长处就会发现,咦,这个时间线好像有点不对,这个情节刚刚不是演过一遍了么,怎么又来一遍?然后就会意识到,哦,原来《金刚川》在玩非线性叙事啊。 客观地说,这种叙事手法在电影中并不稀罕。有人说《金刚川》是低配版《敦刻尔克》,其实无论是形式的必要性和完成度上看,《敦刻尔克》都比《金刚川》要高明不少,后者有一些画面素材在几个段落里重复使用,看的时候难免产生厌烦情绪,有观众就吐槽《金刚川》是一个故事讲三遍……三个段落由不同导演操刀完成,各自水平的高低优劣也造成影片观感上的明显起伏,比如第二个段落,就要比其他段落弱不少。不过能在这样的主旋律商业大片中用一下非线性叙事,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还是值得鼓励的。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我觉得《金刚川》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展现战争中个体的状态和情感,这一点对国产影片来说尤为可贵。以往我们看到的国产战争片多为两种意识形态的对抗,个体往往被淹没在集体中,但《金刚川》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基层战士,露脸的最大军职也就连长级别,他们在战争中是什么样子、有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成为影片重点刻画的内容。 我们能看到他们操着天南海北的方言说话交流,甚至因为语言不通出点小摩擦;能看到战士也会对上级部署安排产生小情绪,比如抱怨自己所在的连队被当成工兵连,总被派去修桥,而不是真正上阵杀敌;能看到战争间隙战士们之间悄悄八卦,对哪个女兵有意思啥的……正是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我们看到战争中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个体,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当他们为了战争而牺牲时,也更能理解和感受到他们的英勇和伟大。 片中的两条感情线我觉得塑造得都还不错,一是吴京饰演的班长关磊和张译饰演的排长张飞,两人之间的兄弟情很感人。吴京和张译现实生活中是很好的朋友,这种关系融入到电影里,让他们的表演有种微妙的默契,很有火花。两人的关张姓氏自然来自关羽张飞,影片也通过各种细节极力展现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如坚持让对方驻守隐蔽炮位、通过吹口哨互相报信、把烤玉米留给好兄弟等等。 这次张译的表演也成为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一大亮点。无论是珍惜弹药的谨慎,跟关班长之间的互动,还是战斗中英勇无畏的表现,都演得非常好,尤其是最后的长镜头高光时刻,既震撼又感人,给很多观众都看哭了。很多人都说,张译这次的表演值得一个影帝。
另一条感情线是班长刘浩和话务员辛芹之间朦胧的情感,朦胧到甚至没办法说是爱情。两人都来自四川,憨憨傻傻的刘班长一直对辛芹有好感,但其实他从来没跟这位老乡妹子正面接触过,而且觉得“她连我的名字都不晓得,叫个锤子老乡”,只能偶尔通过望远镜偷瞄辛芹工作的样子。最后辛芹那一句“前线见,刘浩同志”才让刘浩知道,原来两个人早就互相知道并一直默默关注对方。这条感情线处理得相当含蓄,但感觉很符合战场实际情况。辛芹这个角色,虽然笔墨不多,也算是战争片中难得的女性形象了。 和《八佰》类似,片中所有演员都说方言,给人的感觉也比较亲切。尤其是邓超饰演的连长一口听不太懂的江西话,常常因为口音和战士们吵起来,算是全片仅有的几处比较幽默的地方。
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把多年积淀的情感,落实到实际行动,开始着手宣传抗美援朝,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我重新学习和认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有了这种认知和定位,我开始了解我居住的社区周边有关抗美援朝方面的讯息。在一起登山的朋友得知,磨盘山有大连凌水烈士陵园,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8月15日,我登上了磨盘山,寻找到了烈士陵园,进行了瞻仰。凌水烈士陵园,向世人展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内容的浮雕及碑文,安葬78名大连参加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遗骨,青山松柏,鲜花簇簇,抚慰烈士的英灵。随之我写了一篇散文《瞻仰凌水烈士陵园》,并制作了美篇,以充分表达对英雄烈士们的崇高的敬意!8月29日,我再登磨盘山,再次拜谒凌水烈士陵园,重新拍照和撰文,写了一个专访《磨盘山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重点突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著名战役,英雄人物和相关资料,以及由抗美援朝战争衍生的经典歌曲和影像作品,同样制作了美篇。两个美篇图文并茂,配上经典歌曲《英雄战歌》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激昂慷慨的旋律中,激荡人心,涌起情感上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年已70岁的我,越发激起对70年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感。记住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再次致敬最可爱的人!
10月23日是抗美援朝电影《金刚川》的首映日,带着心中的期盼,我走进久违的电影院,用难以平静的心潮看完了这部影片。
金刚山位于今朝鲜与韩国交界处,素有朝鲜第一山的之称,金刚川是金刚山附近,也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最宽处达到60米,如果不借助桥梁根本无法通过。1953年夏季,金城反击战打响后,敌人对这里进行毁灭性轰炸,为保障战役的顺利进行,志愿军战士头顶敌人的飞机大炮,将金刚桥修好又炸毁再度修好,用血肉之躯在异国的金刚川上筑起打不垮、轰不烂的“生命之桥”,《金刚川》从过桥战士、侵略者、护桥战士三个视点讲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故事情节虽重复了三次,但角度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同时,《金刚川》以工兵战士修桥护桥作为主线,面对轰炸,战士们不计生死,拼命架桥,鲜血渗透了军衣,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军人荣耀与新中国的尊严。
“北风吹起,芦花飞舞漫天霜,英雄出征血洒,万里疆场”。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茫茫冰原、高高山岗上,他们一口炒面一口雪;在零下40度的气温下,他们身着单衣,俯卧雪地,就是冻死,也依旧保持着冲锋的姿势;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视死如归的血性,与国力、装备都远优于自己的敌人浴血奋战,在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里,铸就热血英魂。
《金刚川》选择了战线较为靠后的修桥阵地,片中的敌人也只有两个飞行员,但志愿军战士依旧杀声震天,依旧头顶着敌机炮火,依旧不惧牺牲。他们为什么有如此激昂的斗志?是身后那条波浪宽的大河,是香两岸的稻花,是不再让父老乡亲受辱的责任。为了让金刚桥少受敌机轰炸,炮兵毅然点燃阵地吸引敌机,七位战士冷静迎敌,血洒战场;面对敌机飞行员的挑衅,高射炮手张飞沉着指挥,坚守炮位,最终将敌机打下来。影片的最后,金刚桥被炸塌了,工兵战士们没有退却,他们跳进河里,举起残缺的桥板,人叠着人,用身体筑桥,确保了大部队顺利通过。此情此景,令敌人丧胆,令观者动容。
影片的结尾,播放了今年9月27日第七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场景,国家用最高礼仪迎接忠烈回国,满江渔火,都为你点亮,亲人盼你回家乡。今日的繁华盛世,是志愿军烈士用生命铸就。岁月悠长,可以告慰先烈们的是,山河已无恙,硝烟散尽是曙光……
对于志愿军而言,这座桥是“生命之桥”。但在敌军眼里,这座桥是我方的命脉,炸毁它就能击中要害。于是,架桥、护桥、过桥,成为了这个故事的重点。
桥,成为了电影《金刚川》中的真正主角。志愿军们为这座桥注入了灵魂,任敌军火力碾压,他们总能第一时间补上,用民族情撑起了这座“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桥。
建桥难,守桥更难。当然,最难的还是那群人。
小人物吴京饰演的关班长带着一股子不羁的冲劲,一着急就说着大家听不懂的方言。这些一举一动,让这群军装下的男孩形象更加立体。他们的形象,正如作家魏巍当年写下的那句话,“我们的战士,我们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但正是这种可爱和人情味,把牺牲承托得更加残忍,也进一步让观众洞见这场战争的残酷悲壮。
事实上,除了这群人,电影里还有无数的战士,他们甚至没有姓名,只有在电影最后的时候,有的人才有机会被摄影机带过。他们都是英雄。他们虽然没有在第一线对抗,但是他们可能隐蔽在草丛了,一动不动就一整天;可能是守着藏好的炮弹,不到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都要忍着;有的则是没日没夜的建桥……他们随时都会面对敌军过来的轰炸机,即便如此,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坚守。
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如今的我们;正因为有了牺牲,才有了现在的美好;正因为来之不易,所以才要倍感珍惜!
今年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上周末看了这部仅用两个月时间完成拍摄的《金刚川》。整部电影镜头感很好,在侦察机来之前,一切的景色都感觉美好又宁静。
影片用不同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件抗美援朝中的小事,那就是修桥、过桥。这个手法很枯燥,影院里能听到很多人对此的不满,我倒是挺喜欢这种手法的,只是重复利用的镜头过多,在倒叙插叙之间,没有做得很到位,片子剪得有点乱。
喀秋莎出现的时候,我好像身处战场看到了希望,整个人握紧了拳头。真的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
电影里有一句话:“大家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是,通过这座桥。”我的眼眶就湿了,多少人的十七八岁,永远停留在了那片焦土,雪海里。
张译在里头,被炸毁了一半身躯,拖着残胳膊残腿,绑着仅剩的几发炮弹,走向还没被炸毁的炮弹车。评论里很多人都说夸张,可是我想,这也许是真相,是事实,老兵们不是神,却有着心怀大国梦和骨气毅力勇敢坚持堆出来的不倒身躯。
用血肉搭出来的人桥,发抖的双手和大腿,却没有人敢倒下,也是因为这些战士们,我们才能在这里为了甜咸豆腐脑战上十页。
即使我们生在和平时代,没有见过真正的战场,但是我知道,电影里的这些血肉横飞的血腥场面,其实比真正的炮火战场,温柔千万倍了。
影片的最后,两架战斗机保驾护航送志愿军遗骸回国,《英雄赞歌》唱响…
真心谢谢你们付出的一切,我们会一直幸福并感激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