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曾国藩,始于历史教科书,深深的印象是,缔造湘军以拒太平天国,创办军械所叩响近代制造之声;再“识”文正公,缘起《曾国藩家书》,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家书》是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生动反映了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主要思想。偷得半日闲,捧而细读之,反复思量感慨颇多矣。
勤于修身,德业并重,唯在日常功夫。古人崇尚“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无数读书人更是以《礼记·大学》所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立世之标,可见,提升自身修养,涵养良好品德是一个人首先要作答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三严三实”,明确提出“严以修身、做人要实”的要求,我想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对人民的殷切期望。如何达成这样的境界呢?我想唯有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狠下功夫,《家书》提到“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馀了一文钱”。品德的修养,境界的提升,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需切实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福生于微,业精于勤,耐得青灯寂寞。《劝学》有云:“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能力提升也是不断精进的磨砺,一个人成长壮大,更是一种厚重的积淀,求知的过程是充满艰辛和清苦的,不会像刷“抖音”看“视频”那般轻松自在。正所谓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在于积累,《家书》提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每个人都向往自身修养和能力的提升,但提到需艰苦奋斗这一要求,则“面露难色”,我想,提升自我的过程,是必要耐得青灯寂寞的。所谓“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既要“知”,更要“行”,牢记“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海无涯,取一瓢饮,总以有恒为主。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明朝张岱也感慨“学海无边,书囊无底”。那么,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应当如何学习呢?不妨明确“博而专”的定位而“孜孜以求之”,实现这个目标,“有恒”是非常切实的要求。
《家书》记载:“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对照曾公之自律,不禁汗颜,常常以忙为借口,疏远了书卷。试问,刷手机新闻的时间不能拿来看书么?习近平总书记“带一箱子书下乡”开启知青生涯,“爱看书”和“好学”是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所以,掩卷沉思,扪心自问,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读书,何必择地?亦何必择时”呢?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