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11-21 14:46:05 | 移动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篇

点击查看更多:《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篇1

  《追风筝的人》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三个问题,是什么人在追风筝,他追的风筝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追这个风筝?

  首先是谁在追风筝呢?我们通过直观的阅读发现,先是哈桑在追风筝,也是在这次比赛之前,哈桑说出了那句令阿米尔刻骨铭心的,撼动所有读者心灵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但是在这次撼动后却发生了最恶劣的事件,哈桑遭到性侵。另一个在追风筝的人就是阿米尔,成年许久经历了很多之后的阿米尔,在本书的结尾,对着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再次说出了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但是从此就没有别人在追风筝了么?我觉得潜在的还有一个在追风筝的人,那就是阿米尔的父亲,只不过他没有追回来属于自己的风筝就离开了人世。

  这三个人追的风筝是什么,他们又为什么要追呢?哈桑追的风筝是他和阿米尔少爷的纽带,虽然他在人们眼中是个卑微的哈扎拉人,但是他勇敢善良,对自己的阿米尔少爷很忠诚,并因此受到父亲的欣赏,更因此遭到阿米尔的嫉妒,他想追回的是阿米尔少爷对自己的友善,就是他们的友情。阿米尔追的是自己过去的懦弱,哈桑为了帮他追到风筝最终被性侵,阿米尔看在眼里,却因为怯懦和麻木,给自己找了个好理由:他是个哈扎拉人。他对哈桑的讨好只有淡淡的回应,直到后来的后来才明白自己犯下的是多大的错误,让他失去了哈桑这个最好的兄弟。最后变得勇敢的他敢于回到阿富汗,回到喀布尔,并与阿塞夫挑战,接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他追的风筝是自己的过去,灰暗的过去。阿米尔的父亲最痛恨的就是盗窃,但是自己却盗窃了女仆,阿米尔最后才通过拉辛汗知道他和哈桑的兄弟关系,人总是虚伪的,但是不能正视自己的虚伪是最大的错误,父亲在用自己一生弥补这一切(修建孤儿院),但却始终无法追到自己的风筝,因为终究并不是他亲口告诉阿米尔,哈桑与之的兄弟关系。

  我觉得追风筝的人的情节里,还有一段非常真挚的爱情,阿米尔和他的妻子索拉雅的爱情。阿米尔不在意索拉雅的过去,虽然作者可能在说阿米尔的曾经的懦弱,使他并没有理由去责怪索拉雅,但我觉得他在一个如此保守的民族环境中,敢于不在意他人的眼光迎娶索拉雅,这是一种极大的勇气。对于爱情呢,面对错误的时候选择给自己找个理由,然后就可以逃脱了么,请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等到最后的最后再去弥补,因为心灵的裂痕即使补上了,还会有那道弯弯曲曲的线。

  追风筝的人追的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追的是救赎,和自己曾经迷失的人格。在爱情上,追的是不敢正视错误的心。那么回想下自己,我们的风筝是不是也需要追了呢?如果是,那么请坚持自己的原则,把持住自己的本心,做一个原则性强的人,不要等到后悔之后再去追自己失落已久的风筝,哪怕你可以为你的TA千千万万遍,你却依旧伤了TA的心。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篇2

  第一次读《追风筝的人》是我高中时,那时只当它是排解繁重学业压力的读物,所以并没有上心,但当我现在从头读起,却让我获得不一样的感动。

  这是一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全书围绕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之间的友谊展开。阿米尔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他出于孩童的自私—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哈桑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便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哈桑一家,导致其流落异乡,后来因阿富汗战争阿米尔一家被迫出走美国,之后获悉哈桑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纠结使他不顾危险重返阿富汗,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旅。这本书将人性的直白完整地刻画出来,如伤害别人时的犹豫和挣扎;危险关头的懦弱与无助;不负责任时的自私和推诿。我常在想,阿米尔当时蜷在角落里看到哈桑被其他人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应该是想挺身而出的吧。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战争摧毁的不仅是人们的家园还有精神世界的崩塌,令我感到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是一件多么幸运且幸福的事情,此次疫情就是最好的体现,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坚韧性使我们顺利度过此次难关,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都要勇敢去追求,因为自己的行为决定着风筝的飞行方向和高度,阿米尔追逐的风筝是亲情又或是友情,是坦诚又或是勇敢。在工作或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心中有个“风筝”,可能在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迷惘,有气馁,但只要我们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它便会带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篇3

  作者在序言里说: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不过我认为,作者不经意之间也为了阿富汗和生活在阿富汗的千千万万的儿童写作。他不仅仅写出了战争带来的罪孽、流亡、饥饿……也写出了一个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和平时期的阿富汗。一个残破不堪和到处是杀戮的国家,曾经拥有祥和的一面,曾经拥有勇敢的父亲和慈祥的母亲,曾经拥有天真烂漫的儿童。

  大概4年前,我第一次成为这本书的读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看同一本书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我和这本书也是这样。

  年纪小一些的时候,看书更关注的是故事和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善良的哈桑遭受的磨难、阿米尔为得到父亲的爱时的卑微和哈桑与阿米尔之间的隔阂一度令我感到揪心,以至于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勇气打开这本书,仿佛每打开一次,书中的剧情就会重演一次。并且我对书中有关于历史和文化的描述感到乏味,书中对战争大量的描写我也兴致缺缺,甚至觉得作者仿佛是为了描写历史和战争才塑造了这个故事。而重读这本书,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书里不仅仅写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还写了爱,赎罪甚至写了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对阿米尔这样说。对于哈桑而言,他从来都不需要别人的怜悯,他善良勇敢忠诚,即使受到伤害,侮辱和诬陷,他也没有改变过最初的决心。一直到死,他都对阿米尔一家忠心耿耿。他童年虽然住在破败的屋子里,但是他的父亲阿里爱他,这样的爱比得过所有财富,一生中每每遇上苦难,都可以把这份爱拿出来细细咀嚼,然后抗下去。这种爱教人善良、忠诚还教人去爱别人,所以哈桑一直忠诚的爱阿米尔一家。同样,哈桑和妻子作为扎哈拉人,生来就背负不公平的对待,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同相扶的时光一定是幸福的,在动荡的时代,依然有爱的人在身边,这是一种巨大的安全。最后他们不幸死于非命,但是他们的孩子活了下来,只要有一个爱他们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也就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自己的国家战火弥漫,不得已放弃一切流亡他乡,为了不忍受不知道什么时候落下的屠刀。但是阿米尔和他父亲在喀布尔曾经有名望和财富,而他们逃亡的时候,带走的只是两个箱子。他父亲从富商变成加油站的工人,他们还开着破烂的轿车倒卖物品。这种巨大的落差每时每刻都在蹂躏人的尊严。万幸的是,他们从来不必一个人面对这种耻辱,即使在万难中,依然有人分担。一开始是阿米尔和他父亲,他父亲过世后,又有阿米尔的妻子。艰难的时候,有人分担;得意的时候,有人分享;内疚的时候,有人理解。他们一家之间的爱,能让绝望永远不会来临。无论在什么时候,身边有值得信任的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不得不说,阿米尔怯懦了很多年,比如说他任由别人抢走他的玩具,推搡他。比如他看到哈桑遭遇的不幸,却不敢挺身而出。再比如在他父亲为了一名女子的名节对俄国士兵咒骂时,他感到恐惧并试图阻止他父亲。除此以外,他还一味逃避现实。比如他不愿意和哈桑接触,比如他为了能解脱陷害哈桑,比如他很喜欢在美国时,一切都被埋葬的感觉,这是他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仿佛一切从未发生。阿米尔最大的不幸是他一直渴望父亲的爱,并且为此说了很多谎,但他又不是一个坏人,他会感到羞愧和恶心,所以他一边编织谎言,一边忍不住想吐。而那些他想要藏起来的往事,也不断被他想起,不停折磨他,细细碎碎的折磨在心,不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但是侵蚀灵魂。所以他最终选择去把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带走。二十六年后终于拿出足够的勇气。他其实不是与阿赛夫决斗,他是与二十六年前可耻的自己决斗,那一刻不论输赢,对他而言都是一直解脱。他当年没有为哈桑战斗,这成了他生命中的裂痕,他不仅仅是带走索拉博,也是弥补了当年的裂痕。

  哈桑和阿米尔曾经一起度过美好的童年,他们和他们这段永远闪耀这金光的时光,千千万万阿富汗儿童也曾经度过。在房屋和街道没有被毁之前,在鲜血没有流淌之前,在孩子们还没有从出生那一刻就听到枪声之前。他们追风筝、打弹弓、看电影、恶作剧……一定不只是阿米尔的父亲,别的父亲也会每周给孩子十块阿富汗尼的零花钱,让孩子买温热的可口可乐和撒着开心果仁的玫瑰香露蛋糕。一定还有别的商人像阿米尔的父亲建造恤孤院一样做着慈善事业。一定不止一家烤馕店,让孩子用折断的树枝当信用卡,取一个馕饼就刻一道,月底孩子家里的大人就来付钱。这些都是被战争摧残前的阿富汗和它的人民。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详细地描述的曾经的阿富汗和曾经的阿富汗人,向世人展示了那片土地上不仅仅只有新闻报道上的罪孽。那片土地上街道曾经繁华,人民曾经热情,孩子健康长大,每一年,孩子们都会追风筝。一切都有希望,希望像风筝一样飞得越来越高。

  时代远去,1970年生活在阿富汗的人民也会逝去,甚至最后,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见过1970年的阿富汗。但是《追风筝的人》永存,它除了是小说,还像是一本史书,它把一个和平美丽的阿富汗记录了下来。并且,它展示了一个少有的是视角。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家,会让人想到什么呢?是断壁残垣,是子弹亡命,是人心惶惶。但是除了这些,《追风筝的人》会告诉你,有爱,有救赎,还有风筝。

  我觉得风筝是希望!那些无辜善良的孩子,最终会变成天使,和风筝一起飞走。

点击查看更多:《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0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