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范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范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11-21 14:48:21 | 移动端:《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范文

点击查看更多:《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篇1

  其实早在放暑假前就看完了这本书。只是觉得书写得这么好,自己又深受感动,不写点什么,似乎对不住作者,也对不住自己。但是,写点什么呢?又毫无头绪,无从说起。于是给自己一段充裕的时间,再翻看,浏览一下,回忆故事情节,作者的构思,捡拾起自己感动过的句子……

  小说《追风筝的人》主要讲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家男孩和他家仆人之子哈桑是童年伙伴,纯洁善良的哈桑对阿米尔少爷无条件地忠贞。然而阿米尔,出于软弱,或者说怯懦,在举行阿富汗传统的风筝比赛的一个冬天,在哈桑为他去追风筝而被阿瑟夫等三人强暴之时,选择了沉默。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为了缓解自己的不安,阿米尔选择了更残酷的方式:他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一些钱。阿桑被迫离开。多年来,阿米尔一直背负着良心的谴责。26年后,已在美国定居的他回到阿富汗,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却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原来阿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最终勇敢的面对了阿瑟夫,带回了阿桑死后留下的儿子索拉博……总之,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以说,这部小说有两条关于背叛与救赎的线索,一明一暗。明的线索是成年的阿米尔重回故乡阿富汗,为童年的背叛赎罪;暗的线索则是,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个背负谎言而生活的人,他和仆人的老婆上床,生下了阿桑。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不能也不敢和阿桑相认。一辈子活在自己编织的自责的网中,他也在期待获得救赎。他施舍街头的穷人,建了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而最终,在阿米尔的行动中,看到两代人完成了自我救赎,获得心灵安顿。“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他们的救赎之路使我们想到,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谁人不犯错,谁人不偷窃,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而已。那些平凡的普通的,似乎不值得一提的小错误,小过失,别人不追究,我们自己也不放在心上。也没有产生内心的不安和自责,更没想过要怎样想尽办法去弥补。只有那些我们觉得重大的,影响恶劣的事情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内心情感的波动。其实,正如小说中阿米尔的父亲所说:“世间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当你说谎,你剥夺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了公平的权利。”

  同样,做为教师的身份,我敏感的想到:当一名教师懒散,迟到走进课堂,他便偷走了学生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和权利。当他拖延批阅作业,他便偷走了学生及时了解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权利……不论小大,都有影响,就像书中所说“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的这些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它告诉我们,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行,要诚实守信。同时,如果因为性格的弱点,人性的弱点而犯下了错误,要勇敢的像阿米尔一样耐心的诚心的,悔改,改正,天助自助者。上天只帮助那些真心帮助自己改正的人。

  那句:为你, 千千万万遍。每次读起,就禁不住热泪满眶。这句话,哈桑对自己的阿米尔少爷说过,阿米尔对阿桑之子索拉博说过。而在这句话所发生的场景中,像小河轻轻流淌,那么自然,清澈,透明,水到渠成的产生出这句发自心底的心声,令人感动无比。而这样真挚的情谊,无悔的付出,其实是双方都受益和幸福的事情。生活中,有一人值得你为之千千万万遍,有一人为了你而千千万万遍是多么幸福而甜蜜的事情!

  作为教师,很喜欢拉辛汗说的那句话:“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是的,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充盈,就是因为有所不同。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教书育人的教师其实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能像阿米尔的父亲一样,阿米尔的父亲喜欢足球,希望阿米尔也像他一样热爱,阿米尔的父亲不晕车,便觉得阿米尔的晕车是孱弱的表现。作为教师,也要避免仅喜欢和自己同样爱好的学生,而是一视同仁。不要努力把学生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而是帮助涂上学生自己各自喜欢的色彩。

  关于风筝的喻意,网上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的说,风筝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代表着真挚的友谊和兄弟情,哈桑为此追逐,为这份情谊付出所有。有的说,他们都是追风筝的人。儿时,是哈桑。长大后,是阿米尔。也许,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只风筝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风筝。或许它是理想,信念,爱情,成功,事业,友情等等。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在追逐的过程中体会着生活的美好,友情的可贵,进步的快乐,生命的短暂,抑或像小说中一样,获得救赎的轻松!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篇2

  重新读了一遍《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似乎与以前得到了不同的见解。

  在两年前,我初次习读这本书,还是在阅读课上,在起初我对于追风筝读概念是一种娱乐,书的封面是金黄色的傍晚,一个风筝的影子飘动。起初以为像是小说一般写童年的事,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时读的时候还有些不太明白,只觉得书中的主人公不断的奔波,结局其实是可怜的。

  在讨论书中所发生的故事前,我已经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新的见解。

  首先书中的主人公阿米尔,他出生在阿富汗首都的富人家里,而文中阿米尔的性格,其实是儒弱的,不敢承担责任,不愿保护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阿桑,不断随着父亲逃亡,而这也许也是他能够活到最后的原因。其次是阿桑,在文中他是一个勇于牺牲坚强的人,无论如何都保护着“主人阿米尔”。其实事实上,他是阿米尔父亲的私生子,他对比于阿米尔是坚强的,但是由于身份卑微,所以一直备受欺凌,他也只能默默忍受。最后结局十分可怜,惨死于阿富汗的种族歧视的枪下。而阿米尔的父亲,他一直以来的原则都是盗窃是万恶之源,但是自己却偷偷生下私生子阿桑。事实上他盗取了的是对阿里的忠诚,和阿里的妻子生下了阿桑,而他却向阿米尔隐瞒了真相。但是为此,他渴求得到救赎,为自己的罪行弥补,一生都在行善,因此取得了人们的尊敬。父亲一直更加喜欢阿桑,阿桑就像他的勇敢忠诚一样,而阿米尔的儒弱与逃避欺骗就像是他最黑暗的那一面,他无法接受那些罪恶。

  文章讲的是种族、阶级之间的歧视,并且对当时战乱,民不聊生,人人都希望保命,以强欺弱的社会情况进行了批判。美好与悲剧,人心的成长,人性和救赎。文章的开头,追风筝是一种游戏,阿米尔为了赢得比赛,为父亲争光,而阿桑则是一名优秀的追风筝者。阿米尔切断了别人的风筝,而追风筝的人追到了风筝,那风筝就归他所有。而阿桑追到风筝时,却被恶霸阿塞夫等人围住,阿桑为了阿米尔不愿意交出风筝,这一切,阿米尔看在眼里,而阿桑也发现了阿米尔。但是阿米尔儒弱的内心告诉自己,阿桑是下人,并且还要求自己的父亲将其驱赶,而阿桑对这一切看在眼里,自己却忍受这一切。后来为了逃难,父亲带着阿米尔逃亡美国,留下父亲的商业好友拉辛汗看家。

  而在故事后半段,拉辛汗患了绝症,他给阿米尔打电话,告诉了阿米尔阿桑一家惨死,留下了一个儿子。而阿富汗起初是拒绝的,他依旧是那么的儒弱,不敢面对当年。而当他得知阿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父亲的私生子以后,他决定回到阿富汗。他知道了阿桑的儿子索拉博被阿塞夫控制,而阿塞夫也成为了一名军官。这一次阿米尔再也没有表现的儒弱,面对阿塞夫的钢铁圈套,他为了赎走索拉博,忍受这阿塞夫的摧残,最后索拉博使用弹弓击中了阿塞夫的眼镜导致他失明,最后获救。在最后,阿塞夫带着索拉博前往美国,而索拉博无法被证明是孤儿,住进了孤儿院。索拉博惧怕,儒弱的性格却像阿米尔曾经,但始终郁郁寡欢,还寻短见。而全文末尾,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到了美国,又一次开始追逐风筝,终于在索拉博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故事的名字叫作“追风筝的人”,而文章只在故事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追风筝游戏。开头风筝在文中其实代表着自由,追逐着,期盼着父爱,阿米尔出生之际,他的母亲死亡,这是导致阿米尔儒弱的一个原因。同时也代表了与阿桑的关系,互相追逐。结尾的风筝,阿桑的儿子最后在阿米尔的保护下露出了笑脸,代表着阿米尔最后的救赎,最后阿米尔的坚强,保护索拉博是因为他是阿桑的儿子。

  风筝,在文中就像是主人公遇到的种种困难,最后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弥补。文章风筝也代表着脆弱。全文注重细节,揭露了一个个丑恶的罪恶,而这些罪恶的结果,往往是血的代价。就像是为什么阿米尔的父亲拼命希望得到救赎。一切的罪恶,永远会得到报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范文3篇3

  一个同事递给我一本书说:“现在还看书吗?建议你看看这本《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著),看了才知道真正的阿富汗和阿富汗人。”于是我带着好奇心从这本小说走进了阿富汗和阿富汗人的世界。

  荒凉的戈壁、起伏的山岳、繁华的街市、一望无边的枯树林、满天飘飞的风筝……两个男孩形影不离,勾肩搭背,打闹玩耍。他们一个是普什图族的富家少爷,叫阿米尔,一个是哈扎里族仆人阿里的孩子,叫哈桑。哈桑不爱说话,憨厚老实,他有生理缺陷,“嘴唇从中间裂开”,也许正是这一点加上他的身份,小主人并没有从内心喜欢他。但哈桑依然对主人忠心耿耿,每当那些邻居的孩子欺负他,总是哈桑挺身而出,将他们挡回去。

  喀布尔有个传统民俗:追风筝。放飞的风筝在空中追逐,孩子们施展技艺,尽力用玻璃线将别人的风筝线割断,然后追赶飘落的风筝作为战利品。有一天,当阿米尔追到战利品时,被阿塞夫三个恶棍围住索要,阿米尔很害怕,而身边的哈桑却猛然掏出弹弓对准高大的阿塞夫。弱者吓退了强者,卑微者保护了高贵者。

  一年一度的风筝大会再次到来。阿米尔在哈桑的帮助下幸运地赢得了风筝大赛的殊荣,当哈桑追到那只败落的蓝风筝,再次被那三个恶棍围堵,他遭到强暴。阿米尔目睹整个过程,不但没有施以援救,反而选择了逃离。哈桑为了小主人,独自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选择了沉默,隐忍。然而更大的伤害却是来自小主人阿米尔。他开始躲着哈桑,萌生了让哈桑离开庄园的想法,好为自己的懦弱无能寻求解脱。阿米尔把自己的手表放到哈桑床铺上,以此来证明哈桑是个盗窃犯。阿里无法忍受阿米尔对其儿子的诬蔑,为了尊严,他选择了离开。虽然阿米尔爸爸一再真诚的挽留,阿里还是决定带着哈桑离开了这个他们衣食所寄的庄园,连同他们两家四十年的友谊。

  没有任何辩解,沉默,隐忍。读到这里,我感叹不已,也许这就是一个弱势者面对冤屈和不公所能作出的无奈回应。即便受到不公平对待,哈桑依然坚守着真诚与善良。他说过一句可以让人掉泪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又由此看到隐忍的内心却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唐代人李翱讲了一个寓言:说有两匹马并驾而行,一匹骏马,一匹瘦马。骏马仗着力量强大咬破瘦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瘦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原来它因为咬了弱马而感到羞愧。瘦马在受侵犯时虽然没有还击,却产生了比体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让可以感化卑劣,宽容可以唤醒良知。

  作为一个富家少爷,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从最初开始便是矛盾着的,有着阶级意识的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永远只能是主仆关系,不能成为朋友。这,在阿米尔内心世界里一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他在没有人的时候才和哈桑玩;所以,他不会让哈桑在有客人的时候出现;所以,他很久很久不敢承认自己和哈桑的友谊。

  然而,对于哈桑来说,阿米尔是他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他可以,为他,千千万万遍。只因,他是他的朋友,唯一的,最好的朋友。因此,他可以为他去捡风筝,哪怕是被人围追截堵,以致伤痕累累;他可以答应阿米尔任何要求,哪怕是受到父亲的责骂,亦一言不发;他可以承担阿米尔的栽赃陷害,受冤负罪,不吭一声;不管何种场景下,自始至终,千千万万遍。

  多年以后,移居美国的阿米尔时刻为童年的无知卑劣之举感到忏悔,为了赎罪,他回到战难中的祖国,冒着危险要帮助哈桑。不幸的是,哈桑死在残暴的塔利班手里,他的妻子受到羞辱,他无力保护;沉默隐忍,最终还是没有让他平安度过余生,他与妻子双双结束了苦难的一生。这让阿米尔感到无限的感伤,哈桑的声音在他耳边一次次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而他为哈桑,兔唇的哈桑,那个为他追风筝的人,那个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保护了他的人做了什么呢?

  然而,故事还有更让人惊讶的隐情。当父亲病逝,阿米尔从美国再回老家时,通过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得知,哈桑竟然与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来让他倍感荣耀的父亲竟然偷了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是不能生育的,他同阿米尔父亲一起守着这个秘密四十年!这是男人的奇耻大辱,阿里也默默地忍受着。埋藏了许多年的秘密被揭开了,我们对哈桑的同情又转向哈桑的“父亲”阿里身上。事实上,阿里的父母当年就是不幸双双被阿米尔的爷爷飞车撞死的,为了赎罪,阿里被他们领到家中成了仆人。就这样,这家三代地位低微的人默默地为他们的主人忍受着一切苦难和耻辱。

  故事的尾声又有令人震撼的一幕。阿米尔为了心灵的救赎,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是,已堕落为塔利班的小头目阿塞夫把阿米尔和索拉博逼进一间屋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要与往日的仇敌了结恩怨,他声称双方只能有一人活着走出屋子。就在阿米尔的生命受到威胁时,阿塞夫惊讶地看到小小的索拉博有力拉开弹弓对准了他,一粒铜弹深深地钻进他的左眼。就像三十年前的哈桑保护主人一样,他的后代又以弱小之躯保护了别人。应该说,阿米尔是幸福的,有这样一家几代人忠心耿耿地保护着他,他曾经的卑劣受到宽容,他的良知被唤醒,他的心灵得到救赎,他追到了在他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做人应该要宽厚无私,正直善良。他终于明白了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理由。书的结局深情地写道:“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

  作家胡赛尼以温暖细腻的笔法揭示出人性的本质与心灵的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的笔又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唤醒我们对弱者的尊重,对一个苦难民族的敬畏。读完这本小说,我的耳畔时时响起那微弱而又高贵的声音:为你,千千万万遍……

点击查看更多:《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篇范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0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