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11-21 16:43:13 | 移动端: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知识点汇总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1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 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如:3.5÷5=0.7

  ②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如:3.5÷0.5=7

  4、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除数

  5、商的近似数:

  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6、循环小数问题: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如5.3… 7.145145…等。

  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5.3… 3.12323… 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如5.333… 的循环节是3, 4.6767…的循环节是67, 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7、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

  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圆点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

  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那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两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对称点。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具有对称性。

  4轴对称图形的法: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如图形的顶点、相交点、端点等;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的顺序连接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5.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6.平移的基本性质: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2)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7.平移图形的画法:

  (1)确定平移的方向与距离。

  (2)将关键点按所需方向平移所需距离。

  (3)按原来图形的连接方式依次连接各对应点并标上相应字母。

  8.运用旋转设计图案的方法:

  (1)选好基本图案;

  (2)根据所选的基本图案确定旋转点;

  (3)确定旋转度数;

  (4)依次沿每次旋转后的基本图形的边缘画图。

  9.运用对称设计图案的方法:

  (1)先选好基本图案;

  (2)依据基本图案的特点定好对称轴;

  (3)画出基本图形的对称图形

  第三单元 倍数和因数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6的倍数的特征: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

  9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

  找因数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找质数

  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数的奇偶性

  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通过“列表”“画示意图”的方法会发现“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

  能够运用上面发现的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计算发现奇数、偶数相加奇偶性变化的规律: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 × 偶数=偶数

  偶数 × 奇数=偶数 奇数 × 奇数=奇数

  第四单元 多边形面积

  比较图形的面积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

  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的方法进行比较;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图形面积相同,其形状可以是不同的。

  补充知识点:

  确定一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是根据图形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根据图形所占格子的多少来确定。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根据地毯上所给图案探求不规则图案面积的计算方法。

  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答案的面积。

  将图案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案的特点,将整体的图案分割为若干个相同面积的小图案,通过求小图案的面积,得出整个图案的面积。

  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的面积。

  补充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时,策略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动手做

  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高和底的关系是对应的。

  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从这一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

  用三角板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形一条边上的高。

  用三角板画梯形的高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画出梯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长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补充知识点:

  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同时,其面积也是相同的。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因此:

  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h÷2

  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补充知识点:

  决定三角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三角形的底与高的长度,只要底和高相同,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两个相同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因此:

  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2

  =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和b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

  S=(a+b)h÷2

  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补充知识点:

  决定梯形面积的大小的因素不是图形的形状,而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与高的长度,只要上下底的和与高相同,不同形状的梯形的面积也是相同的。

  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再认识

  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不一样,也就是分数具有相对性。

  真分数与假分数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像1/2、1/4、2/3、3/4,…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特点:分子都比分母小;分数值小于1。

  像 3/2、3/3、5/4、9/4,…这样的分数叫作假分数。特点: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与分母相等;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像 ,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特点:由整数和真分数两部分组成的;分数值大于1。

  带分数的读法:读作:二又四分之一。

  ★补充知识点:

  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分数与除法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

  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因为在除法中,0不能做除数,因此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也不能是0。

  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用分子除以分母,把所得的商写在带分数的整数位置上,余数写在分数部分的分子上,仍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

  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基本性质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因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也是不变的。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找最大公因数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是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运用找因数的方法先分别找到两个数各自的因数,再找出两个数的因数中相同的因数,这些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再看看公因数中最大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小的数的因数,再看看这些因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大的数的因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例如:找15和5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可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5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小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6、短除法

  偶数与所有奇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一个数与它的的倍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它本身。

  约分

  理解约分的含义:

  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像1/3这样分子、分母公因数只有1了,不能再约分了,这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掌握约分的方法:

  约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两个数的公因数一个一个去除,另一种是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补充知识点:

  比较分数大小时,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可以直接比较,有些时候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可以采用约分后进行比较的方法。例如:○

  找最小公倍数

  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先找出两个数各自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找出公有的倍数,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倍数,看看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是几,这个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因此只有最小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补充知识点:

  其他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可以先找出两个数中较大的数的倍数(限制一定的范围内),再看看这些倍数中有哪些也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这些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50以内)可以先找出9的倍数(50以内)有:9,18,27,36,45,再从这些数中找出6的倍数18,36,18和36就是6和9的公倍数,18是最小公倍数。

  3、如果两个数是不同的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4、如果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0除外),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

  5、如果两个数具有倍数关系,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分数的大小

  理解通分的含义:

  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分数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用通分的方法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

  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第六单元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

  了解组合图形:

  有几个简单的图形拼出来的图形,我们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运用的方法是“分割法”和“添补法”。

  分割法,即将这个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图形。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同时又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

  添补法,即通过补上一个简单的图形,使整个图形变成一个大的规则图形。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内容主要是以方格图作为北京进行估计与计算的,所以借助方格图能帮助建立估计与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鸡兔同笼

  知识点: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点阵中的规律

  知识点: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在“点阵中的规律”的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

  第七单元 可能性

  摸球游戏(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知识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客观事件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0”,客观事件中,“一定能”出现的现象用数据表示为“可能性是1”,当可能性是相等的时候,用数据表述是“1/2”。

  逐步体会到数据表示的简洁性与客观性。

  知识点: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自主地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与现象,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2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的和的简便运算。如:1.2×5 表示 5 个 1.2 是多少。

  2、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几、千分 之几……是多少。如:1.2×0.5 表示求 1.2 的十分之五是多少。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 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 0 补足,再点上小数点。

  4、一个数(0 除外)乘 1,积等于原来的数。一个数(0 除外)乘大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 除外)乘小于 1 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6、公式: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a×c=a×(b+c)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 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4÷1.6 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 2.4 与其中一个因数是 1.6, 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2、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 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末尾仍有余数,要添 0 再继续除。

  3、被除数比除数大的,商大于 1。被除数比除数小的,商小于 1。

  4、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数 位不够的要添 0 补足。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5、一个数(0 除外)除以 1,商等于原来的数。

  一个数(0 除外)除以大于 1 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 除外)除以小于 1 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

  6、A除以B=A÷B;A除B=B÷A;

  A去除B=B÷A;A被B除=A÷ B。

  7、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 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8、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是无限 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中的一种。

  9、小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有限小数也叫循环小数,无限小 数也叫无限不循环小数。

  10、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 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11、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 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循环点。循环点最多只点两个。

  12、取近似数有三种方法:

  (1)四舍五入法;

  (2)去尾法;

  (3)进一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第四单元 简易方程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记做“· ”,也可以省略不写

  (1)数字与字母相乘,省略乘号,要将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2)字母与字母相乘,直接省略乘号。

  (3)括号与数字相乘,要将数字写在括号的前面,再省略乘号。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 长=2(a+b)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 长=ab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正=4a

  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 正=a²

  3、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4、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5、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6、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 除外),所得 结果仍然是等式。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依然相等。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0”除外)相同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依然相等。

  7、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的根据是天平平和的道理,还可以根据方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9、三个或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或5倍。

  10、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 X 表示。

  D、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

  第五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1、长方形:周长=(长+宽)×2 C 长=2(a+b)

  面积=长×宽 S 长=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 正=4a

  面积=边长×边长 S 正=a×a

  2、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三角形有三条高。梯形有无数条高。

  3、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平行四边形沿一条高剪下,通过移拼,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平形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形四边形的 高相等,拼成长方形的面积与平形四边形面积相等,因为长方形面 积长乘以宽,所以平行四边形底乘以高。

  如果用S表示平形四边形的面积,用a、h分别表示平形四边形的底和高,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 平=ah

  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高 a 平=S÷h

  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底 h 平=S÷a

  4、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相等,每 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形四边形的 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h÷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 三=ah÷2

  三角形的底=面积×2÷高 a 三=S×2÷h

  三角形的高=面积×2÷底 h 三=S×2÷a

  5、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拼成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形四边形面 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梯形等于(上底+下底)×高÷2.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和高,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梯=(a+b)h÷2

  梯形的高=面积×2÷(上底+下底)

  h 梯=S×2÷(a+b)

  上底+下底=面积×2÷高

  a+b=S×2÷h

  梯形的上底=面积×2÷高-下底

  a 梯=S×2÷h-b

  梯形的下底=面积×2÷高-上底

  b 梯=S×2÷h-a

  常用单位转换

  1、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2、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3、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4、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5、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6、数量关系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1 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 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6)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8)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7、角和三角形

  (1)角的大小分类,从小到大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锐角是小于90度的角,直角是90度,钝角是大于90度而小于平角的角,平角是180度的角,周角是360度的角。

  (3)三角形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4)三个角都是锐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 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5)三角形按边分类有: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6)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7)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 0.1,0.01,0.001……

  (8)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 不变。

  (9)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10)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1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知识点汇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汇总》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10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