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中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中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1-01-05 15:38:11 | 移动端:《中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中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终展示,几易其稿。在接到通知选择好课题后,便开始思考教学的设计,最先的设计是从“问路——探路——出路”三步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中,一步步走向独立自主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问路”一环节主要是体现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以及早期革命都是借鉴与学习苏俄的,“问”一字强调对他国道路的经验学习。然而他国道路不符合我们的国情,由此进行了“探路”。“探路”意在体现中国共产党在这十年的艰难探索,“摸着石头过河”去探寻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最后的“出路”则是以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保存革命火种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和发展的道路。“道路”这一主题也符合当今改革的实际,教学立意也是围绕“中共找到同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独立自主道路”来探究这十年的艰难曲折。

《中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一、小试牛刀,初尝败果

  在第一次试讲之后,组内的家人们给出了宝贵建议,三个环节看似非常清晰,然而每一环节的过渡衔接却不好处理,最为关键的是中国共产党这十年的道路探索是这样明显的三步骤吗?泳哥提出“中国共产党这十年的探索不是单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在反复探路的过程中最后才找到出路”。也就是“探路”一环当中又包含困境与挫折,并不是完全探完了路就找到“出路”。

  第二次设计从每一个环节之间的联系衔接开始,在组内老师的建议下,换成了“身陷绝境——上下求索——东方欲晓”三步曲,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体现大革命失败后的惨烈及危机,第二部分是本课重点,从“以暴制暴、到农村去、道路之争、走向胜利”四个方面设计这十年中共的探索,最后一部分是从长征胜利结束后开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探讨中共在道路探寻过程中得出宝贵经验的启示,以及联系现实对我们改革开放的影响。

  然而第二次试讲后发现了问题:第一部分的“惨烈”和“绝境”要讲得有感染力,让学生进入情境,才能够有后面的升华和起伏。学生在第一部分没有很好的情感投入,后面的升华就显得生硬且冷场。

  在12月8号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我先按照第二稿的思路和组内老师们的建议进行了初次亮相。

  学校优质课比赛课件界面

  在赛课之前,我提前组织了班上部分同学自愿前往八一纪念馆进行参观,并在这过程向他们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革命先烈们在历史时空下的场景,以更好的同理心来感悟历史。并录制好一位同学进行介绍的现场视频,作为该课的导入。

  从军旗、英雄城南昌进行设问,并通过录制好的视频进行导入,当全班学生看到同学在八一馆的介绍时都有些活跃小激动,这个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感觉不陌生,知道这段历史的开端就是在我们生活的城市。然而过于兴奋的表情却很难与本课第一部分的情感相联系。紧接着后面的互动提问也有些不顺畅,第一个设计的比较简单的问题耽误了一些时间,班级气氛开始有点闷,上课开始有些不顺。加上在大教室换了环境,电脑睡眠状态导致黑屏等技术故障,这些都影响了上课的情绪,而40分钟的上课时间和前面讨论的时长过多也让最后的升华仓促结尾,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也不尽人意!

  说不遗憾是假的,尤其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多少有些难过。但更重要的是在思考一周之后的课堂该怎么设计?问题出现在哪些方面?我该怎么调整?

  二、一字一句,精雕细琢

  在重新找到设计方向和思路后,我反思自己的问题,首先我不大适合煽情和感染,而视频的导入又不能很好地回到第一部分的情感,最后效果欠佳。那我何不换种叙述的方式来阐述呢?我决定用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片《道路》进行导入(这个视频原本是放到最后升华的),并进行设问,从而回到90多年前的历史中去,这是我擅长的方式。

  紧接着在组内游姐的指导下,我进行了详稿逐字逐句地更改,尽量让语言精练简洁。过渡语的衔接和PPT的呈现等细节也一一重新修改。并把三个部分的设计重新进行修改如下:

  第一部分不以情感渲染为目的,而是交待道路探索的必要性,用一组数据和坐标图告诉学生此时革命道路的“山穷水尽”。第二部分“上下求索”是中共在这近十年的艰难探索,分为四个子目“武力反抗-到农村去-路线之争-独立自主”,并且将中共遇到的四次困境和相应的四次探索进行总结,直接明了地展示道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在第二子目“到农村去”中,加入了杨奎松老师对于国民党在农村统治的材料,从国共双方来考虑当时“到农村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一笔带过。第三子目的“路线之争”不仅包括两种战术“阵地战”和“游击战”的争论,也有“攻占城市”和“继续农村”的道路之争,在这里让学生限时进行辩论阐述,把控好课堂时间。

  互动提问环节

  最后一部分“柳暗花明”先通过长征的大致经过路线图和视频短片,让学生知道长征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并通过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来概括总结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至于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在道路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对我们坚持道路的自信和未来的发展仍然都有借鉴!

  本课板书设计

  三、厚积薄发,来日方长

  听课现场

  这节公开课整体上下来非常完整,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史论结合”“有深度,有高度”,这些算是对这堂课的认同的最好诠释。这次课尽管已经结束了近半月,但是在我余下的教学生涯中会继续指引我前行探索,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我也很感激遇到了一个如此温暖、无私、团结的团队,组内老师纷纷提出宝贵建议和帮助,牺牲休息时间助我磨课等等,都是比这最后呈现的结果要更让人感动的!

  这堂课也给我一个宝贵的启示:平时的阅读和学习是最好的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平时多注重积累,才能在你需要运用的时候更加从容,也只有通过不断地日积月累,才会有更完整的知识链条与体系,也才能在类似的公开课中更加自如地应对。来日方长,今后的学习和锻炼还会有很多,继续加油!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学公开课》教学反思》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1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