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小文员,并没有去参加那次大扫除,他的直接领导让他凭想象来写一篇文章,而且还要如临其境、生动形象。这个情节也是很多现实的映射,是一种真实的写照。不去一线、不去现场,能写出接地气、真实感、画面感强的东西吗?答案是不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试想一下,连新闻现场都不去的记者,能写出真实可靠的新闻吗?这样的新闻能让读者放心吗?有时候,即使到了现场,都不一定能写出真实可感的文章,更别说连去都没去的。
真实同样也是调研报告的前提和基础。调研报告比新闻要难写的多,一篇好的调研报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调研报告最基本的还是真实,写得东西必须真实可靠才行。如果只是电话里听别人讲的、书面上看别人的汇报、网络上参考同类话题,甚至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这样的调研没有丝毫价值,因为它的前提已经被否定了。
除了真实之外,调研报告更重要的是深刻、切中要害,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还要能看到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困难。这里面需要总领全局的思维,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也需要破除桎梏的创新思维。好的新闻是有影响力的,可能会吸引一批游客,也可能吸引一笔外资;好的调研报告是有战斗力的,可能会扫清一个地区发展的顾虑,也可能会推动一个产业提档升级。
有人看出,《大扫除》这个小品中,有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批评。比如拍领导马屁,比如在领导面前坐凳子要坐三分之一等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没什么新鲜的。新华社发表的《连续四年!春晚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画像》中提到,“喊口号、装样子、下表面功夫、做官样文章......人民群众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恶痛绝。”
画像不是不行,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问题。是从上到下发文件,以形式主义来纠正形式主义?还是空喊口号,那官僚主义来约束官僚主义?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个度的问题。一个事物没有形式行不行,不行;形式太过行不行,也不行,那就是形式主义了。领导需不需要被尊重、需不需要有威严,需要,没有威严就没有号召力;如果威严过头了,不管是别人给抬过头的,还是环境使然,或者自己没有把控好自己,都会成为官僚主义。
有些身上带有官僚主义气息的官,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身上的官威。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再聪明有自制力的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被别人的赞美、支持、肯定当中,久而久之也会失去自己的判断力。所以,权力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受制度约束,就能造福人民;脱离制度的约束,就是洪水猛兽。
自爆问题,自我揭丑、揭短,并不是坏事。知道自己错在哪,就为停止犯错提供了前提;知道自己落后在哪里,就为下一步找出路打下了基础。比如《问政》类栏目,从狭隘的角度看,是媒体找茬,给被调查的单位增加了工作量,但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看,及时发现、找出问题,会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一错再错。起码会全力终止当下的错误,尽最大努力挽回损失。
小品《大扫除》中有两个字,我觉得说的很恰当,“格局”。不管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官,都应该全面考虑、通盘规划,多为别人想一想,多为将来想一想,不能光想着自己。有些东西我们现在“虽不能至”,但也应该“心向往之”,这是理想,也是一种精神动力。
人活着,应该有一些自己的主见。不能因为别人的一两句否定的话,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一件事、实现一个目标,如果怕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又担心别人的冷嘲热讽,那就干脆不要做了。如此前排狼后怕虎、畏首畏尾,即使行动了,也将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