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寒假不忙复习了刘慈欣早期科幻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首先说下背景吧。大刘于1989年他26岁前后开始创作和发表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初稿完成于1989年12月,经过13年四次改稿,才终于在2003年1月发表。那么就有两个问题:1.1989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促使大刘创作。2.为什么历经13年、四次改稿才发表?要知道大刘的巅峰之作《三体》三部曲写于2006-2010年,2年一本,可比《超新星纪元》快多了。
先说第一个问题:1989年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促使大刘创作。
1989年大事摘录如下:
1989年1月20日,美国第41任总统老布什就职
1989年2月15日,苏联军队全部撤出阿富汗
1989年2月25日,邓小平会见老布什
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访华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
1989年11月11日,美国最大核动力航母服役
总结一下就是,美、苏、德重大转折,中美关系缓和,中俄关系缓和,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开始重建。在这个背景下,大刘天才地想出了这个设定:13岁以上大人都被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宇宙射线致死,地球即将只剩下孩子。也就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极备战状态突然结束,历史来到了谁也没经历过、谁也无法预测的“悬空时代”。顺着这个设定,大刘开始了自己天马行空的科学幻想,就是没有大人(冷战)的世界将如何发展下去。
说几个我认为“天才的想象“的点:
(一)山谷世界选拔小国家领导人,时间短任务重,通过游戏提炼出能用于管理国家的品质和能力。华华-决策者,对标国家主席;晓梦-执行者,对标国务院总理;眼镜-观察者,对标全国人大观察员、智库,吕刚-保卫者,对标军队。
(二)大量子计算机在新世界运行初期的作用,悬空时代的开始与结束。这段借助科技力量实现了新老两个社会秩序的短期内过度,正是科技力量的迷人之处。
(三)糖城时代,2亿人的社区大会,虚拟发言者。这段再次借助科技力量探索新秩序的建立过程,民意的表达。
(四)南极战争游戏。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段,网上热议的也是这段居多。孩子战争非常惨烈,孩子的思维完全不同于成人,他们对于死亡没有畏惧的概念,对赢得游戏有着更加执着的追求,但完全无法遵守成人世界的规则和克制。冷战阴云笼罩全世界40多年还未散尽,大刘作品里反复出现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艾布拉姆斯(坦克)就是明证(两版《全频带阻塞干扰》更明显)。最后连核武都用上了,不能不说大刘深入骨髓的对战争的忧患之心。同时大量笔墨真实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他不会因为是描写孩子间的战争而有丝毫柔软的笔触,全是赤裸裸的、针对生命个体的惨烈。50万孩子埋骨南极大陆,而今天50万刚好是美国因为新冠疫情1年里的死亡人数,好奇妙的巧合。
(五)交换国土/京津保卫战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故事不同,但其实都是在讲中美关系。我国从高层到民间一直对于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有相当清醒的认识。苏联解体后,虽说俄罗斯仍是不可忽视的一极力量,但能对世界格局产生决定因素的一直都是中美关系。比如《超新星纪元》的故事里,美国的沃恩是比美国总统更危险的存在,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判断力和冷酷的冷静,作为美国国务卿,沃恩对中国的研究非常深刻,甚至懂汉语、读毛选、翻译毛泽东诗词。而中国的娃娃管理者之一“眼镜“(严井,严谨,大刘常玩的人名谐音梗)是唯一有可能抗衡沃恩智力的存在,但是眼镜能看透沃恩,却没有沃恩的冷酷,他还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天性善良、与世无争的文化底蕴(喷子先坐下,想清楚再发言)。
(六)后记,30年后地球人移民火星,科技大爆发,地球各国大融合。这代表了大刘对世界趋势的判断,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和隔阂最终在地球生存与毁灭的大是大非面前还是会搁置,而科技进步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唯一希望。征服宇宙,走向星辰大海,不仅是科幻小说家的想象,更应该是人类的终极目标。1999年到2010年的十多年是大刘创作的黄金期,他绝大多数获奖作品都写作于36-47岁之间,风格日趋成熟,内容日趋深刻,而所有作品都鲜明地反映出大刘“走出地球”的思想,简直就是呐喊了。
现在来说第二个问题:《超新星纪元》为什么历经13年、四次改稿才发表?
我认为有以下这么几点。
A. 大刘初稿中有些部分可能过于激进,无法通过出版审核规定。这是网上谈论最多的,至于是哪些点不能过审不得而知,我猜测京津保卫战可能就存在问题。作为首都,北京被联合国军占领,日本登陆天津港之顺利、中国军队之溃败,被占区育婴院小工作人员和小娃娃们的悲惨下场,都对国人是比较强烈的感情冲击。要知道1989年时中国的改开才10年,抗日战争才结束40多年,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才过去300多年,中国人的战争创伤始终还在,还不太能接受文学创作中那么深的人性的恶。现在新人类已经见过更大的世面了,至少在文学作品中见到基本能泰然自若了(我这么写也有不能过审的风险吧)。
B.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刘推翻了部分之前的设定,找到了更合适的推演思路。有迹可循的就是交换国土部分。我猜测战争游戏一开始设定的战场有可能就是中国,我国以一己之力对抗联合国军,还战败了。后来牵扯到了互扔原子弹的问题,如果发生在任何一个现实国家估计都会被喷得很惨,搬到南极似乎阻力会小点,规模可以升级(参加国多,人数多,终极杀伤武器就敢用了),发挥空间更大。而随着冷战思维渐渐过时,各国备战神经放松,通过战争瓜分世界似乎也不再是历史发展趋势,所以南极战争游戏那么惨烈,最后竟然是收拾收拾各回各家了。那么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交换国土就变得更加有创意了,表面上是国土问题,其实暗含了意识形态之争。美国有更先进的技术、更雄厚的实业基础和战争储备,中国孩子会为了这些而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根基吗?当然现在我们经过了一年多新冠疫情的洗礼,做选择已经并不困难了,放在20年前可是真不一定,直到现在还有少数无脑公知和喷子在网上歌颂外国的月亮圆呢。令人放心的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孩子要比60、70、80年代的人见多识广、冷静的多,世界还真是他们的,毛主席他老人家诚不我欺。
C. 作品虽然已经出版,并且大刘留下的是一个开放式结尾,看样子他不会再续写下去了。但是孩子世界的天才设定并没有终止,他在后记中提出的种种孩子世界的理论分析其实完全可以再继续探讨下去。出版的纸质版本止于国土交换刚开始,其实交换后两国孩子的适应与发展完全可以再写一个长篇,一直可以写到地球各国大融合、发展技术开发火星,甚至开发宇宙。不知道是大刘还没有想明白还是憋大招放续集,我非常希望是后者。自2010年三体封笔至今已经11年了(2010年后没有发表新作品,只有合集),大刘58岁了,除了他我还看不到中国科幻小说界有谁能撑起来大刘构建的宇宙。他的有些思想和设定可能已经跟不上历史滚动的洪流,但从情怀角度讲,我还是期待他更多的超越自我的作品。
最后,以《超新星纪元》中我最喜欢的几段文字作为结束吧。
* 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那么全人类的末日体验呢?如果世界经历了这样一次“误诊”,那全人类同样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天空和太阳,更珍惜他们以前视为很平常的一切,人类世界将沿着一条更合理的轨迹运行。而能够带来这种末日体验的文学,只有科幻小说。
* 真正认识生命的价值需要漫长的人生体验,生命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远没有大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奇怪的是,大人们总喜欢把孩子们同善良啊、和平啊这些美好的东西连在一起。
通过超新星战争,人们明白,比起成年人,孩子更不懂得珍惜生命,因此对死亡也有更强的承受力。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比成年人更猛,更冷静,更冷酷。
* 中国孩子对残酷的战争没有心理准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战前宣传的失误。
* 我想起了大人时代的这样一个寓言:说日本、苏联、中国和美国四国的军队来到一个悬崖边,日本军队径直走去,全部摔下悬崖;苏联军队的士兵们看看指挥官,指挥官凝视前方命令向前走,于是他们也走下了悬崖;中国军队的士兵们则聚成一堆商量了半天,然后用背包皮带连成了一根长绳,部队拉着它下了悬崖;美国士兵跑到悬崖边探头向下看了看,然后打了一声长口哨,一轰而散,都扭头向回跑去......这四支军队中哪支最好,我想大家是一目了然的。请注意,这个寓言不是中国人编的,它来自西方,说明人家也看到了我们军队的长处。
在执行命令的坚决上,我们比不上日军;在机械化大兵团 作战上,我们比不俄军;在士兵的文化水平和对尖端武器的掌握上,我们也比不上美军;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中国军队是一支与这块国土溶为一体的军队,这种优势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尤其能够发挥出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