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一日,学生们开学的日子。在这一天,为2021年开启一个不一样的自己,首先从每天写作开始。
今天晨跑听书时,听到一个概念“认知越狱”。这个词非常契合我阅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阅读心理。经济学,是我的认知盲区。人总是习惯在自己的舒适区悠游自在。但是,偶尔越过舒适区的边界,走进自己的认知盲区,并且试图突围,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超越舒适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心理感受。
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2讲“马粪争夺案”,我有一种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因为它让我将于欢案、《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吞碳毁容复仇”以及苏格拉底拒绝越狱等事件联系到了一起,然后对“公正和效率”有了新的认知。
马粪争夺案是一个发生在1869年美国的故事。
原告,找了两个帮工,把地上散乱的马粪堆积起来,准备第二天过来拉走。结果被告发现了这些马粪,问巡逻的守卫,说这些马粪是谁的,巡逻的也不知道。他就把马粪拉走了。原告称自己付出的劳动,马粪就应该属于他的,被告不劳而获。被告称马粪没有任何标记,是掉在地上的,不属于原告,属于土地所有人。堆积马粪的过程只是改变了马粪所在的位置,并没有改变他原来的所有权。他拿走的不是原告的东西。
谁对谁错呢?双方都有一些道理。
就这样,马粪的归属产生了问题。
正常来讲,马粪的归属是马的主人,但是马的主人没有捡走马粪说明他放弃了拥有权。原告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堆积起来。被告认为看到马粪给拉走。这两个过程,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劳动和不劳而获,谁应该是胜诉者?
案子中,马粪是人类通过无差别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判决呢,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鼓励劳动创造财富的人。另一种呢是鼓励创造财富的人对自己的财富进行标记,否则就可能被人拿走。实际上,几堆马粪归谁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判决本身对后代人的影响,对后面人行为规范的影响。
设想,有两个村子,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一个村子,把马粪判给了原告,另一个村子,马粪判给了被告。五十年后或者100年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个村子,可能会给人创造一种印象,就是别人创造的财富,不能随便拿走,要设想他是有主人的,要尊重别人创造的财富。这样,保护他们创造财富所花费的成本就不是特别高,也不会抵消他们创造的价值。这样才能积极的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人们把精力放到创造财富上,这样,这个村子会越来越好,会很繁荣。
第二个村子,人们创造了财富,没人看管就可以拿走,保护自己财富的成本高于创造财富。这个村子可能就不会繁荣,就会消失。
这个案子,引起我的关注的不是谁胜谁败的问题。而是判决的立足点。判决仅仅是解决这个案子的问题,还是连带考虑这个判决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和未来影响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习惯讨论什么才是公正的,但公正的背后其实很可能是在对效率做出考量。
这让我联想到了2016年的于欢案。这个案子当时在媒体引起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如何量刑的问题,是故意杀人,还是防卫过当?最后的判决是后者。2020年11月,于欢服了4年的刑期后减刑出狱。之所以判为防卫过当,其中也包含了公正背后的效率考量。这个效率,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效率。试想,如果于欢被判死刑,在我们这个自古以来“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它可能产生的是什么?是对千百年来“孝道”的冲击。试想,如果于欢被判了死刑,它可能压制了什么?是作为七尺男儿的热血,是面对黑恶势力肆意辱母却软弱退让的热血和正义感。而这种冲击和压制产生的社会效率的消减是不可估量的。想想当年彭宇案的量刑在后来的多少岁月里劝退了多少双面对老者、弱者摔倒不再敢伸出热血的、正义的手,想想彭宇案对社会信任机制的不可估量的摧毁。
想到这些,我不由地叹服苏格拉底的伟大。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误导青年而被雅典法官判决死刑。临刑前,朋友借探望之机观察羁押场所,告诉苏格拉底很容易逃走。但苏格拉底拒绝越狱,他有两点理由:一、如果人人都以判决不公为由而拒绝服从判决,国家不就失去了方圆?法律判决的公正性固然重要,但维护社会秩序同样重要;二、如果一个人自愿生活在一个国家,并享受这个国家的法律给予的权利,这就是与国家建立了契约,不服从法律就是毁约,是十分不道德的。苏格拉底毅然喝下毒堇汁赴死。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以死捍卫法律的权威,其折射的就是公正背后的社会效率的考量。之于司法判决,能做到这种考量已然让人叹服。而像苏格拉底这样的作为个体的人,面对生与义的抉择,舍生取义,以死捍卫社会效率,这大概不止于“仁”,必也达乎“圣”了。
在这一点上,同样让我叹服的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豫让。《史记》中这样记载: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世人皆以为豫让愚忠、迂腐,而我每每读到“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内心都无法平静。是什么力量的感召让一个一心想复仇的人仍然保持了这样一份清醒和公义?千百年来多少人为了目的正义而忽略了手段正义、程序的正义。而豫让却做到了,世人以为的“漆身为厉,吞炭为哑”的迂腐背后,我看到了一颗努力捍卫社会“忠孝仁义”的伟大的灵魂。
在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马粪案”引发的有关于“公正与效率”“手段正义与结果正义”“长远和短视”等问题的思考,是有价值而十分迫切的思考。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每一个人在做任何一个决定时,目光看到的不仅仅是鼻尖,更要投向人类的未来。比如当下的教育,频繁的学生跳楼事件,频发的心理疾病,已然向我们的教育敲起了警钟,鼻尖的升学率不是教育的目标,人才是。永远都不要把人当成手段。人是目的本身。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给予人幸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