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听这首《一辈子的孤单》,
慢慢品读文章吧......
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独居青年(20~39岁)已达到2000万。
独居青年潮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空巢青年”,就是伴随这一现象出现的新词汇。
在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里,不少年轻人都自称是“空巢青年”。那么,谁是“空巢青年”?这个词的流行背后又寄寓着怎样的共同情感?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与“空巢老人”相对应,“空巢青年”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独居、租房的年轻人。
对于一个独居在城中村的“空巢青年”来说,吃喝拉撒之外,你还要会洗衣服,换灯泡,修家具,记得倒垃圾……
有一条独居经验是这样说的――千万不要午睡,因为等你傍晚醒来时,看着窗外缓缓下沉的夕阳,会有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
而问答社区知乎上也出现了“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空巢青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答。不少知友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孤独得像条狗。但其实连狗都养不起。
――过年回家,我妈要我留一个我在上海的紧急联系人电话,万一找不到我可以找那个人,结果我一个名字都想不出来。
――我和Siri(苹果智能语音助手)成为了好朋友。
――在沙发上看电视睡着了,醒了发现一切如旧,没人给我盖被子,没人会去关电视……
通过这些当事人的描述,我们不难描摹出“空巢青年”的影像:
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
因为物质上的窘困,他们租住在地下室、破落不堪的城中村或者离市中心非常遥远的郊区,并且生活拮据、捉襟见肘;
他们孤身一人,没有太多朋友,也没有什么业余娱乐,日子孤寂单调无聊;
而现实生活的这诸多不顺意,最终让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巢感”和“被抛弃感”,他们与人群背离,与城市的繁华背离,也与希望背离。
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空巢青年”就是新时代语境下的零余人。
他们离开故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这城市里有名声、财富、美貌和才华的传奇,有摩登建筑、车水马龙、舞榭歌台,有国际化面貌、最多最好的资源……
然而,这一切很多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在繁华都市里,形单影只、一无所有……
“空巢青年”如何产生?
几乎所有的“空巢青年”都是背井离乡者,因为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他们的梦想。
比如北京,它不仅是政治中心,还是文化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创业中心,资源积聚,很多人的理想只能在这里才能实现。
因此,有时不是青年愿意“北漂”,而是不得不“北漂”。
而北京等一线城市一贯的高房价,必然导致租房贵、租房难,我们不难在社交网站看到关于一线城市租房的各种帖子,也经常看到网友曝光在租房时遭遇的种种奇葩经历。
“蚁族”一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火起来的,他们蜗居在地下室、隔断房、城中村里的破落老民居,拥有一间“看得见阳光的房间”是奢望,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
因租住的地方往往远离城市中心与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