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普定县坪上镇西南部,紧邻夜郎湖,占地面积约x.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xxx余亩,荒山xxxx余亩。下辖xx个村民小组,共约xxx户xxxx人,有两条入村公路,xx条入组路,全长xx公里。距离赤望高速坪上出口x.x里,山水环抱,位于夜郎湖中心水域。生态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现有的主要经济产业有环湖带冰脆李xxxx亩,金刺梨xxx亩。村支两委也在积极谋划将现有的李子树进行提质增效改良,持续发挥产业优势,并广泛听取村民及各方意见,意向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产业。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组织,明确职责。为扎实做好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成立了xx村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任组长,党支部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村支两委为成员。负责制定本村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方案、综合协调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检查督促工作实施进度等。
(二)抓学习,领悟政策。xx村积极学习贯彻省、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暨创建宜居乡村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安排部署会精神,立足本村实际,紧紧围绕《普定县开展宜居乡村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坪上镇开展宜居乡村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方案》要求,以“一年攻坚突破、两年提质强化、三年巩固成效”为目标、以“四清两改四严禁”为重点,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创建工作,不断巩固提升本村环境整治成效。
(三)抓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认真宣传宜居乡村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治理内容和相关工作要求等,使村民家喻户晓。通过上门走访、宣传标语、宣传单、微信、广播等形式将文明行为、文明理念、文明方式宣传到各家各户,发动广大群众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本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充分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营造宜居乡村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四)抓行动,净化环境。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与广大党员群众团结协作,积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按照时间节点,全面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沟塘废物、畜禽养殖粪污等废弃物,大力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环境整治,确保干净整洁、不留死角。不断教育引导广大农户改正“垃圾乱丢乱扔、柴草乱堆乱积、农具乱停乱放、污水乱泼乱倒、墙壁乱涂乱画、广告乱贴乱写、畜禽乱撒乱跑、粪污随地排放”等不良行为。据不完全统计,xxxx年上半年,全村共出动环境整治队伍xxxx余人次,累计清扫公共区域道路xxx余公里、清理垃圾粪污xx余吨。
三、工作经验
(一)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强大合力,推动整治工作向纵深发展。党员带头做,建立了一支xx人的xx村宜居乡村创建环境卫生整治固定队伍,保障了“四清两改四严禁”工作顺利推进。
(二)实行包保联系。建立了xx村宜居乡村创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了包保镇领导、村级包保领导、村网格长及信息联络员等,并分为三个网格单元和xx名网格员具体包保到户,形成团结协作、合力抓落实的奋战格局。
(三)完善村规民约。在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中,坚持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将“四清两改四严禁”纳入村规民约,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守。村支两委与全村农户签订了宜居乡村创建承诺书、“门前三包”承诺书,构建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治理机制。
(四)开展示范评比。通过宣传走访,对全村xxx户群众进行了全面摸底,按照xx%的比例,推荐出xxx户宜居乡村创建示范户,对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家庭实行重点联系跟踪,按时限要求进行督促整改。
四、工作亮点
(一)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并着力解决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人居环境痛点难点问题,建立了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两本问题台账”。坚持群众视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听民声、集民意、汇民力,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体参与作用,调动广大群众投身环境整治的热情,汇聚最广泛的群众力量。
(二)建立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帮扶单位x市商务局资金支持,设立固定保洁员岗位,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的劳动力从事村庄保洁工作。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运行维护长效机制,确保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全覆盖。
(三)维护生态底线。着力保护沿夜郎湖区域带,对环湖路卫生实时打扫清理确保整洁,种植生态经济作物冰脆李xxxx余亩、金刺梨xxxx余亩,不断加大绿化美化力度,让天更蓝水更绿。
五、取得成效
(一)进一步深刻认识宜居乡村创建的重大意义。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生态宜居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二)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变。自全面开展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全村卫生死角得到全面清理。彻底改变有垃圾、污水、粪污的现象,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三)群众思想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通过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全村群众不但对家庭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不断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全村群众积极关心、支持、参与到宜居乡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共同营造宜居乡村创建的浓厚氛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