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精选好文 >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1-12-25 10:43:07 | 移动端: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63年前的经典老电影,也是一部崭新的新片。它由王苹执导,孙道临、袁霞主演,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一】

  当我看完《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心中不禁生起了许多感慨。

  一个伟大事业的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表面上的斗争以外,还有那些地下的黑暗中果敢而坚强的牺牲和付出。

  李侠和赵子岐在我看来都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英雄的形象,他们有苦恼,有挣扎,也有错误的抉择。

  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李侠有坚定的信仰。他为了共产党的胜利,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性命。

  在这种牺牲精神下,李侠这个人物形象也变得饱满和光芒四射起来。

  作为地下工作者的他,要接触许多常人接触不到的黑暗事情,而在这黑暗中能让他看清前路的,我想就是对共产党的信仰了。

  赵子岐和李侠一样都是情报工作者,而且两个人都有着非常强的个人能力。

  在赵子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性的挣扎:他对李侠的嫉妒,知道救出的人不是军统,而是共产党的人时的崩溃和绝望。

  最后知道情报还是被带到共产党手里,这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他选择了与李侠同归于尽。

  这对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终究成为了反目成仇的敌人,这也让这部电影有血有肉,而且更加有深度起来。

  在李侠和赵子岐的爱恨纠缠中,体现出来的是共产党人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精神,也体现出共产党人不是神,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会迷茫,会挣扎,会苦恼,但是终究不忘初心,让萤火可以燎原。

  如果说共产党的伟大成功是一座大厦的话,那像李侠这样为共产党付出的人,就是建成大厦的砖块。

  大厦的巍峨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一块块砖互相堆砌的结果。这些砖块让大厦的根基更加稳固,让大厦能够建得更高,建得更大。

  共产党的伟大复兴也是如此,他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舍身忘死、勇于奉献之后的成果。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生活在共产党光辉笼罩下的我们,更应该对这些先辈保持足够的尊重和敬仰。

  他们是共产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奠基人。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二】

  观看完《故事里的中国》首期节目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我从并不长的剧情中真切感受到了那种艰难的革命岁月里最真诚、最热烈情感,内心深处不由得对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赴汤蹈火的革命烈士油然升起敬意。

  那些地下党员,如同黑夜里的微光,一旦牺牲,可能连名字都不被人记得,是什么让他们赴汤蹈火,拼死保卫心中荣耀?是对新中国的满腔期待和心中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义无反顾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李侠与何兰芬,便是那万千微光中的一束。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是曾经用无线电波在上海和延安之间架起“空中桥梁”的地下党联络员李白。他长期战斗在我党秘密战线上,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最后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犹记得视频最后李侠牺牲的一幕幕场景,上海解放前夕,敌人发现李侠的方位只需五分钟,可李侠还有三份重要的长文电报需要在当晚发送。五分钟,远远不够。生或死,一念之间。最终,李侠选择了坚守岗位,用自己的生命换取革命事业的胜利。与妻子何兰芬离别时,还有两天便是新年,这本该是万家灯火齐亮,阖家团圆的日子。他们却要进行生死离别。“我好像看到了解放的样子”,“我们的孩子会在1949年出生,他会是新中国的孩子”李侠说。他不得已,骗着何兰芬,让她先撤离。“你相信我的技术”可李侠明白,这一别,便是永别。

  “五分钟,你超时了,你超时了,李侠”何兰芬满含热泪,声嘶力竭的哭着,陪伴她多年的革命伴侣早已是她心中挚爱,超时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五分钟,我超时了,但这五分钟,我是自豪的,我仿佛已经看见新中国了。”这一刻,李侠是平静的,即使他已经预见了自己接下来将要面对的酷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终,李侠被逮捕,被施刑,可敌人的刑具没有从他口中套出一句话,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以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新中国,我相信,他始终无悔。李白烈士的一生像一根火柴,他一直潜伏在黑夜里,当我们划亮这根火柴的时候,也预示着他的生命要走到尽头,也恰恰是这根火柴发出的微光,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

  当年的收报员苏采青在节目现场向烈士发出了一封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希望这滴滴答答的电波声能够跨越时空,告慰英烈之魂。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今天的我们幸福生活的起点。他们不求名,不为利,他们愿做黑夜里的微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微光,才有了我们今天强大富强的中国。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如今的繁荣盛世,是英勇的烈士们用智慧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做出了无数牺牲,谱写了无数英雄壮歌。他们心中有着坚定信仰,脚步就更加有力量,他们不断拼搏、不断向前。越是艰险,就越要向前埋头苦干,他们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时代业绩。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三】

  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我深有感触。

  这部影片描述红军出身的地下报务员李侠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在上海出生入死与日本及国民党特务巧妙周旋,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发出重要情报,最后在上海解放前夕壮烈牺牲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已经被李侠的英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不顾自身安危,坚持发电报,以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和敌人斗智斗勇,把一份份价值极高的电报发给延安。被捕后,在牢狱里他受尽了严刑拷打,但始终不向敌人屈服。为了不让敌人得到秘密电台的信息,他毅然把纸条吞进肚子,他用他的机智保护了组织。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叫《永不消逝的电波》,因为,人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想想,如果没有英雄们的付出和牺牲,革命怎会成功?现在的快乐生活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更加的珍惜。

  以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四】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讲的是1938年抗日战争中,为了革命事业,有两名战士假扮夫妻,潜入敌人内部为共产党总部延安发送情报,他们一个叫李侠,一个叫何兰芬。一开始,何兰芬不适应他们所在地的环境,但有李侠在她身边的支持,她慢慢地也适应了。李侠为了能安全的发电报,经常藏到楼顶上去发。可有一天,敌人发现了李侠的行动,就秘密把他和何兰芬抓了起来。

  在牢狱里他们受尽了严刑拷打,但始终不向敌人屈服。后来,何兰芬被放了出来,她回家以后,自己非常艰难地生活着,直到李侠也被放出来,于是他们又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且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一个汉奸让李侠把一些电报发给敌人,李侠没有办法,只好按照汉奸的安排把电报发了出去,同时,他趁汉奸不注意,顺便给延安也发去了一份,这充分体现了李侠的机智和勇敢。然而没过多久,敌人还是发现了李侠的行动,于是便准备逮捕他,由于他早得到了消息,赶紧逃走了。但最后敌人还是发现了他,并残忍的把他杀害了。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以不辜负为我们牺牲的那些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五】

  当我第一次看到《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不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电影的名字给人感觉很特别,仿佛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给我们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了冲击,令人迫不及待想看看这部红色经典影片。

  《永不消逝的电波》给我们讲述的是1938年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李侠潜伏在日本最高情报机构,用高超的间谍手法给延安发送电报。在极其险恶的斗争环境中,李侠不仅周旋于日本间谍、国民党特务之间,而且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李侠凭借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识与敌人斗智斗勇;当他的战友何兰芳产生动摇的想法时,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也要坚持下去。”无论是面对敌人的重重审问还是威逼利诱,他都毫无畏惧,从容不迫地与日本间谍进行意志与智慧上的较量,把一份份重要的电报发给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李侠仍然冒着生命的危险发出电报,正当敌人冲进来的时候,他沉着冷静地将电报稿吞入肚子,向战友们发出了最后一次电波:“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就这样,李侠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离开我们,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犹如那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直刻在我们的心头。

  看完电影,一幕幕为了争取自由、惊心动魄的画面浮现在我脑海里……仿佛回到那个并肩作战的年代,令人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的时候,当我们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的时候,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是谁给的?是的,正是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电影中那种残酷而惨烈的斗争是难以想象的。想想平常自己在父母的呵护下,遇到一点挫折就感到很委屈;学习上遇到各种难题就想打退堂鼓,退缩不前……我不由联想到影片中李侠敢于向困难作斗争、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相比之下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于是,我一鼓作气拿下了数学难题,我发现其实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不可战胜。有人说:“困难就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畏缩,自己就会变得弱小;如果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拥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勇敢地迎难而上,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前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神鹿杯”长跑比赛。刚开始我们精神抖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可是越跑到后面越累,我开始支撑不住了。整个人像喝醉酒似的东倒西歪,气喘吁吁,大腿仿佛绑上沉重的铅块,快要迈不动。正在我想放弃的时候,老师过来给我打气:“坚持下去,你能行的!”我听了,顿时浑身充满了劲,想起李侠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我咬紧牙关奋力追赶,向着终点冲过去,终于坚持跑完了全程。

  回望历史,这部电影讲述的英雄故事影响了无数观众,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把这种不朽的信念,化作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不断鼓舞我们前进!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六】

  昨天晚上,我和妈妈一起看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是黑白的,没有颜色,而且有时候会一闪一闪的,妈妈说是因为影片拍摄的年代太久了,当时的摄影技术也很有限,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有些地方我不太理解,妈妈就给我解说。

  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战士李侠被派到上海,进行地下党的活动,把敌人的情况用电报的形式发给组织的故事。李侠到了上海,和一个女战士假装成一家人,利用各种职业做掩护。他白天是画家,是卖糖果的;到了晚上,他就给我们的党组织发很多重要的情报。虽然没有枪林弹雨,但他们依然危险重重,经常有日本特务来查户口。后来,日本人发现了他们的电波信号,追踪到了他们家,在一个晚上,从他们家搜到了电台,把他们两个都抓了起来。李侠在日本人的监狱里受了很多酷刑,日本人把他折磨的死去活来,他晕过去后又用冷水泼醒,继续审问。可是他始终没有屈服,只是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再后来,日本人以为他是国民党,就把他放了,可是他并没有回到安全的地方,而是继续待在上海,进行地下情报工作。

  终于,由于日本人的情报经常泄露,他们怀疑到了李侠。于是,日本人由一个叛徒领着,在一个黑夜,向李侠家扑来,李侠并没有慌张,也没有逃走,他让自己的太太带着孩子先走了,他镇定自若的继续发送电报,“嘀嘀嘀”的发报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当那群凶神恶煞的日本人闯进来的时候,他从容地把一颗毒药放到了嘴里,并发送了最后一条电报:“同志们,永别了。”同志们收到这条电报,知道他肯定牺牲了,都悲痛地流下了眼泪。我看到这里,也很伤心,李侠已经知道自己将要牺牲的时候,还是如此的坦然,这真的让我敬佩啊!

  妈妈说,如果没有像李侠这样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也许我们现在还生活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也许已经成了亡国奴,是因为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战士们的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啊!我看过《建党伟业》,也看了《建国大业》,看了很多激烈的战争场面。场面很惨烈,我也很害怕,可能不能体会到战争时期的恐怖,但我深深地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珍惜。我希望世界和平,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七】

  赵立新曾说:我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是16岁,从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可以演李侠这个角色。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但电影中那种独特儒雅的气质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个年代也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平静。只有平静,才能走进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世界。所以我反复回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同时,也希望能回归到曾经的那份纯朴。

  李侠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赵立新将他身上的性格和品质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高二那时学习紧张,我依然把这部剧追完了,其中数次落泪。他的第一段爱情是师生间的爱情,心爱的女人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被汉奸出卖,亲眼目睹挚爱在牢里受刑的他心如刀绞却不能置国家危机于不顾。他的第一个爱人最终用生命传递了情报。

  第二个爱人原本与他假扮夫妻,却逐渐感动了他。两人将一切的一切都风险给了祖国,奉献给了共产党事业。英雄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可歌可泣!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八】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能否再现那个时代的人身上的独特气质,往往会成为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因为场景空间可以再造,服装道具可以再造,但人的气质的再造却不是那样简单,它需要创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为何会呈现那样一种特定的气质有深入的理解和表现的能力。那么具体到《永不消逝的电波》那些角色的气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理想主义。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短短37年的时间当中,我们这个国家连年战火、动荡不安,但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却涌现了整整一代甘于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抛头颅撒热血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仰和人生道路,但他们对理想的忠贞程度却是极为一致的。《潜伏》为什么会那样打动人心,关键一点就是它抓住了“信仰”这个最为关键的主题。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很多方面有仿照《潜伏》的痕迹,剧本故事也提供了一定的表现空间,但可惜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以及很多戏的处理方式上却显得浮躁而草率。这种浮躁和草率不属于民国时代,而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通病。

  第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人,一个甘于为自己所信奉的主义而牺牲的人,他的人生态度一定是从容而淡定的。具体到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看,我们在它处理一些人物关系的时候,显得非常急切。学过戏剧的人都知道,戏剧冲突的感染力一定要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是需要基于人物关系和人物的情感的状态来合理体现,而不应仅仅是将一个外部的冲突强加到人物的身上。还是以《潜伏》为例,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在很多矛盾冲突非常强烈的情节当中,人物的状态反而是很松弛的,或者干脆没有多么强烈的反应,表情木然。可在观众看来,这表面的平静背后蕴含着多么波澜壮阔的内心情感!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外松内紧”的表现方式,而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很多情节表现上,却是“外紧内松”,我们会发现在大量的时候,演员将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强烈外在化表现,试图依靠拙劣的表演将戏剧感强行推高,仿佛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刺激继而换台似的。这种弄巧成拙和极不自信的表现又怎么能与那个时代人们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相契合呢?

  还是说回到那部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吧,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电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国范儿”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这或许可以作为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失败的借口之一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生个人《永不消逝的电波》观后感八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news/9063.html